中新網6月2日電 5.20后,兩岸關系和緩,臺方軍事最前線的烏坵小坵嶼,原本已經擱置的“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計劃,現在出現可能“復活”曙光。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道,1997年7月2日,在臺當局經濟部門公營事業委員會執行長鄭勝龍、臺電總經理席時濟、核能副總經理蔡茂村領軍下,臺電秘密地在“國防部”向軍方提出簡報,希望軍方能協助,在外島找尋可能的最終處置場,其中包括烏坵與東沙。
當年,看中軍事坑道做處置場
烏坵為當年臺灣鉗制大陸的軍事最前線,在“緊張”時期,臺軍有重兵駐防。當時,臺軍在戰備考慮下,人員、武器大都“坑道化”。這些坑道,只要稍做修整,就能作為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之用,所以才會被選為最終處置場址,臺電也砸下重金進行倡導溝通以及地方回饋。
小坵嶼一帶地質為大塊的穩固巖盤,臺電計劃在島上往下開挖五百公尺深,再向四周挖出多條隧道,以存放核一、二、三、四廠產生的低階核廢料。
當時,相關作業召集人是劉兆玄
據透露,當時將小坵嶼選為候選場址的相關作業召集人,就是現任“行政院長”劉兆玄。
但政黨輪替后,兩岸關系緊繃,民進黨當局對最終處置場的選址也有不同思維。2002年6月11日,蔡茂村曾就臺電如果要停止在烏坵小坵嶼興建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計劃,該如何解套一事,赴“原子能委員會”拜會“主委”歐陽敏盛。從此,小坵嶼案不但擱置,而且擔心被究責,臺電與“原能會”還曾爆發是誰選定小坵嶼的“羅生門”爭議。
后來,兩岸關系緊繃 全案遭擱置
據了解,臺電當初選定的幾個可能場址,并沒有小坵嶼,但“原能會”有官員“好意”幫忙解套下,才蹦出小坵嶼;不過,“原能會”并不承認有這筆帳,反而追查臺電為何要選定小坵嶼。
小坵嶼作為候選場址之所以遭放棄,歸因于兩岸關系的緊張;現在兩岸關系變得和緩,有關人士再興起讓小坵嶼作為最終處置場址的念頭。
有關人士說,如果兩岸關系更好,甚至也可以考慮直接將低放射性核廢料送到大陸做最終處置;大陸核電人士與臺電交流時也表示,只要兩岸關系好,核廢料不如直接送到大陸做最終處置。
烏坵:離島中的離島 大小兩坵對望
烏坵地理位置,東距新竹81海浬、東北距基隆180海浬、東南距澎湖93海浬、左營145海浬、高雄182海浬、西距湄洲島20海浬、西北距鷺鷥島9海浬、西南距金門70海浬、北距南日島12海浬、馬祖72海浬。
有“離島中的離島”之稱的烏坵(總面積1.11平方公里),是全臺最小也是最迷你的鄉鎮,分為大、小坵兩個島,多為花岡、玄武巖構成,四面環海。
烏坵原隸屬福建省莆田,1954年奉臺軍方命令設鄉,劃歸金門縣指揮監督,1956年7月成立戰地政務委員會(屬“國防部”),1992年11月7日結束戰地政務。
烏坵雖然由金門縣代管,但居民到金門洽公,必須先繞道臺灣再轉赴金門;如果從金門要到烏坵,麻煩更大,必須先到臺灣,并到臺中清泉崗集合,等軍方用軍車載送到臺中港,再搭乘軍艦到烏坵。
面積僅0.4平方公里的小坵嶼,除了有最好的花崗巖地質,適合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另外主因是該島仍在軍方管制下,常住居民人數不到10人,比其它場址相對的單純。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