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十一月二十六日電(記者 徐長安 耿軍)究竟該不該體罰學生現在成為臺灣中小學老師一個比較頭疼的問題。臺北二十六日舉行終止體罰國際研討會,與會代表面對是否應該體罰學生的問題,看法不一。
全面終止體罰全球連線總召、聯合國秘書長兒童受暴研究計劃編輯委員彼得•紐渥在現場所做的報告中,呼吁成人要給予兒童較多的保護以免于他們受暴。他建議制定一個保護兒童權益的國際協約,簽約成員必須遵循協約規定,以法律的強制力保證兒童避免體罰。
臺南大學附屬中學的學生周文新在接受采訪時講述了自己被體罰的經歷。“有一次,老推薦我們買一本資料,我覺得那本資料用處不大,就沒有買,結果第二天老師要我交那本資料上的作業,我沒有,就被罰做交互蹬跳。”周文新說,其實有時候學生在學校受到體罰之后,回到家里也不敢講,害怕再被家長體罰。“我今天來就是想申訴,讓人們注意孩子被體罰的心情,希望能把體罰踢出臺灣。”周文新說。
一位老師帶來了她們最近做的一個調查報告,有關“孩子會不會因為體罰而變好”的提問中,不少人表示肯定。另一位高中老師則覺得,目前存在一種困境,有些孩子也認為體罰有積極意義。“如果不是老師當時罰我,我可能就沒有今天的成績!”學生的這種想法讓老師很苦惱。
參加研討會的臺灣“內政部”兒童局官員認為以法律確保兒童免于體罰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在法律的基礎上,無論教師、家長,只要對兒童體罰,都將受到處罰。但該官員也表示,發生在學校的體罰比較好察覺,發生在家庭內的體罰,有時候并不容易發現。
就把立法作為終止體罰的一種方法,學生也有不同見解。一位七年級的男孩在現場提問時認為,法律是最低的社會標準,終止體罰還應該有更加具體的措施,也應該強調正面教育和親情。
其中一位在監獄為管制人員授課的女老師則很贊同通過感化、正面教育的方式代替體罰。因為在她的努力下,很多曾經有暴力行為而被管制的年輕人開始體會到自己對別人施暴,會給受暴人帶來多么大的痛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