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月30日電 臺當局對高中歷史課本進行改版,大幅修改過去的慣用詞匯和“國家”代名詞,并加入“兩岸分合”及“統獨”議題,引起廣泛爭議,臺灣多位歷史學者表示“無法認同”。此外,由于這套最新課程壽命也只有3年,適逢08年改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屆時歷史教材要如何修訂,備受關注。
據新加坡的《聯合早報》報道,臺灣高中生即將在寒假過后的新學期中,開始使用新版高中歷史課本,其中內容變化相當可觀且具有一定的政治象征意義,包括將《本國史》改稱《中國史》;把過去慣用的國家指涉如“我國”、“本國”、“大陸”等用詞也全部改為“中國”;而過去統編本時期將“統一中國”形容為“歷史的期望”的描述,在新版課本中也被改寫為“歷史的口號”等等。
新出爐課本基本上以“兩岸分治”基礎撰寫,不再回避過去被視為禁忌的“統獨”及分合課題。
陳水扁日前接受美國CNN專訪時曾稱,要在他任期任滿時,也就是2008年,要讓強化“臺灣主體意識”、自認為“臺灣人”的總數達到70%,甚至75%以上。
報道說,此番歷史教育改革雖然并非由陳水扁親自主導,但卻隱約表現出擺脫傳統中國史觀的“去中國化”傾向,國民黨“立委”李慶安甚至將之形容為“思想臺獨”的動作。
臺灣大學歷史系主任吳展良表示,在高中歷史教科書編審過程中,政治力強烈介入審查,并且只準一種聲音,編寫出“一綱一本意識形態”的歷史教科書,否則就技術性杯葛,讓書商無法出版或強迫修改。
另外許多不愿具名歷史學者也紛紛表示“無法認同”教育部的作法。他們批評,如果是以政治立場審書,“將讓臺灣學術環境更惡劣”,“現在教科書面臨不可思議的審查,根本是思想箝制”。
據了解,8年前的臺灣高中歷史教材使用的是“國立編譯館”主編的統編本,之后開放審定本,將三冊“本國史”改為上下兩冊“包含臺灣史在內的中國歷史”。最新課程(也稱《九五暫綱》)從去年9月開始實施,兩冊課本對“臺灣”和“中國”歷史進行區隔。
然而,這套最新課程壽命也只有3年,因為后年要實施新的正式綱要,適逢明年改選總統,屆時歷史教材要如何修訂,備受關注。
就讀基隆女中高二的陳可涵(17歲)在受訪時表示,既已存在的歷史事實,不應被刪除。至于首次把“統獨”兩岸搬入課程,她則表示不希望政治紛爭出現在教材內容。
在高職教導歷史的社會科專任教師李柏青(27歲)表示,他反對的是以教材修訂達到服務“政府”意識形態的目的,如刻意拿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內容,明顯是為了與中國切割。未來在教導實務上,老師必須自動補充這些課本上沒教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