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今日社論說,陳水扁發動“中正紀念堂”“正名”,只是戰術;他欲藉“中正紀念堂”的“正名”來全盤否定國民黨政治地位的正當性,才是戰略。
國民黨迄今仍陷于“戰術層次”的鏖戰,只在“程序正義”發出微弱的抵抗;然而,倘若國民黨不敢或無能正面迎戰“蔣介石功過”的戰略辯論,而在“戰略層次”繳了白卷,即可能出現兵敗如山倒的情勢。
郝龍斌宣告將凱達格蘭大道“加注”為“反貪腐民主廣場”,可謂是在“戰略”與“戰術”層次皆占據了反制陳水扁的新高點。就戰略言,郝龍斌藉由“加注”,將這場“反蔣/反國民黨”的戰爭,轉化成“反貪腐”的戰爭,至少已達成另辟戰場的戰略目標;再就戰術言,郝龍斌“罰款/拆布幔”的動作完全在臺北市府權限下進行,但陳水扁的“臺灣民主紀念館”“正名”工程,卻須受到法律及臺北市政府主管機關的牽制。
社論說,郝龍斌的“加注”當然是一個政治動作,卻是一個“合法”的動作;而陳水扁為“中正紀念堂”“正名”,非但是政治動作,且是一個不合法的動作。何況,郝龍斌并未取消“凱達格蘭大道”的原名,只是“加注”而已。郝龍斌的此一動作,其主要的效應表現在戰略層次:一、使攻擊亡者蔣介石的陳水扁,必須轉過身來面對自己的敗德失政、貪腐無能;今后,陳水扁將面對“反貪腐民主廣場”上班三百六十三天。二、讓臺灣人民知道,陳水扁那一套“正名”的把戲,郝龍斌也能玩;即使臺灣人民也許并不鼓勵這種手法,但也不容此種手段成為陳水扁的政治專利!
郝龍斌的動作,應當給了國民黨很大的啟示。未來,無論是面對陳水扁“去中華民國化”或“去蔣化”的“正名”動作,除了須在“戰術層面”因應,更應在“戰略層面”尋求突破,奪回制高點。
社論進一步指出,蔣介石是個爭議性的人物。在他主政期間發生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是事實,但在他主政期間也實現了土地改革、地方選舉、經濟起飛、九年國民教育……亦是無可抹殺的史實。國民黨如今對“蔣介石功過”說不出個道理,卻聽任陳水扁在蔣介石腦門上貼上“二二八元兇”的標簽。這是國民黨后繼者的無能與悲哀!
陳水扁在戰術上將“中正紀念堂”改名,其實是要在戰略上將蔣介石“歷史定格”為“二二八元兇”,而完全抹殺蔣氏;正如“臺獨”高唱“正名制憲”,亦是在戰略上放大“中華民國”所背負的苦難。然而,二十年來,國民黨棄守了這個戰略陣地,竟被民進黨及陳水扁的騷擾戰術打得毫無招架之力。
如今,陳水扁已將“中正紀念堂”變成了一個政治斗爭的路邊自動販賣機,彷佛不論藍綠任何人路過都可立即消費蔣介石。國民黨若不能從“戰略層次”突圍,如何對付這種“騷擾戰術”?
社論最后說,戰略是個“理”字,戰術是個“能”字。有理有能必贏,無理無能必輸;但是,無理有能亦會贏,有理無能也會輸。自黨外年代開始,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就是一場“戰略與戰術”的角力,亦是一場“理與能”的戰爭;但國民黨迄今仍陷“理說不清,能斗不過”的困境。
郝龍斌與李永萍(編者注:臺北市文化局長、島內名嘴)的戰略“加注”及戰術“罰款/拆布幔”,能否成為翻轉藍綠戰斗軸線的杠桿,頗可玩味,亦值得追蹤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