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有人給臺灣政壇兩個主要政黨的經典總結是:國民黨總是由斗爭走向分裂,民進黨總是由斗爭走向團結。然而,現在的最新事態是:民進黨“新生代”聲稱要出走。這是民進黨在面臨真實的分裂,還是媒體在小題大做?
★ 文/亢霖
5月21日,民進黨內的“世代論壇”執行長、前民進黨青年部主任周奕成透露,“世代論壇”確實在準備成立新政黨,正式組黨可能在幾個月之后。
“世代論壇”成員除周奕成外,還包括前“青輔會專門委員”曾昭明、前民進黨族群部副主任顧家銘、文化創意產業工作者郭紀舟、“立院助理”林致真、林琮盛、蔡馥仰等人,還有臺灣中南部及海外的政治與學術工作者。媒體將這群民進黨人稱之為“新生代”或“少壯派”,其實“少壯派”的提法主要是指年齡和從政年限,而非實力。從政治實力上來講,他們或者已經遠離了政治核心,或者在政壇剛剛起步,資歷尚淺。周奕成本人同陳水扁和謝長廷都有過很深的淵源,但隨后就逐漸由權力核心淡出。
此事的大背景,是即將到來的臺灣“總統”和“立委”選舉,小背景是5月份民進黨“立委”黨內初選過程中紛擾不斷的爭議——被稱為“十一寇”的“立委”參選人在初選中悉數出局,民進黨內的改革派們受到重挫。
周奕成等人籌組新政黨的言行,在民進黨內外引來不同的解讀,有人稱之為年輕人理想主義的行為,有人則斥之為一群年輕政客的政治投機。
“改革派”和“基本教義派”
“世代論壇”認為:臺灣已經面臨“民主內戰”的前夕,有必要在兩大政黨之外再催生一個新的政治力量。
新政黨組建后,將投入年底的“立委”選舉,考慮吸納民進黨黨內初選中落敗的優秀人才,包括高知名度的“十一寇”。5月22日,周奕成進一步表示,新政黨暫名“第三社會黨”。
民進黨這次“立委”黨內初選究竟是哪番光景,引起一批新生代如此強烈的回應?這需要從近年來民進黨黨內政治生態的演變說起。
民進黨在執政之前,標榜“清廉、勤政、愛鄉土”。除了堅持“臺獨”,強調所謂“本土化”外,還通過一次次同國民黨的對抗,在民眾面前將自己塑造為反黑金、追求民主和改革的理想主義者形象,以贏得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的支持。然而,從2000年民進黨上臺執政以來,不僅執政無能,而且弊案層出,迅速腐化。2005年,陳水扁親信陳哲男等人涉嫌的高捷弊案被披露,導致了年底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中慘敗。2006年,陳水扁的女婿、妻子乃至他本人相繼被揭露涉入重大弊案,最終引起舉世矚目的紅衫軍“倒扁” 運動。
面對危機,民進黨黨內出現要求改革的聲浪。這些主張改革的民進黨員雖仍然堅持所謂的“本土”立場,但卻主張務實,避免過激言行,緩和兩岸關系,尋求合作,不要錯過臺灣發展的良機。但他們卻始終無法成為民進黨的主流聲音。相反,民進黨的方向屢屢被“基本教義派”左右。
“基本教義派”本來是指最堅定地堅持“臺獨”理念的所謂“深綠”群體,然而在民進黨黨內政治的演變過程中,“基本教義派” 卻逐漸演變出另一種特征,那就是永遠不承認民進黨有什么重大問題,將貪腐和弊案等等一律斥之為藍營和媒體的誣蔑攻擊,尤其是在任何情形下都堅決維護陳水扁。
在這種黨內大形勢下,雖然改革派黨員往往享有較高的知名度,但在黨內卻處于權力核心之外。比如沈富雄就是民進黨內有名的“孤鳥”,意思是不受黨內同仁的待見。而黨內地位更高,和陳水扁關系更密切的羅文嘉也曾發起過“新民進黨運動”,但終歸未成氣候,羅文嘉也和沈富雄等人一道,被“深綠”色彩的南部地下電臺斥之為“十一寇”。
2006年底的臺北、高雄市長選舉是民進黨政治發展的一個分水嶺。這次選舉之前,民進黨陷入了最被動的時期。陳水扁本人信譽全失,幾乎從“總統”的位子上被轟下來,改革派的機會似乎要來了。然而,國民黨在被一致看好能夠北、高雙贏的情況下,卻未能拿下高雄,讓民進黨有了喘息之機,因此,這次選舉雖然是國、民兩黨各下一城,卻被普遍看作民進黨贏了。民進黨及深綠支持者于是掀起了向“十一寇”等改革派秋后算賬的聲浪,“十一寇”在黨內“立委”初選中就是這樣基本全軍覆沒的。
民進黨一直是一個派系共治的政黨,其中新潮流系是最有實力的派系,一直被認為集中了民進黨的眾多人才,也有不少人有理性的主張,“十一寇”中也有多位前新系成員。熟悉臺灣政治生態的人認為,民進黨執政的幾年,實際上就是陳水扁團隊和新系合作,共同維持局面。在這次“總統”和“立委”初選中,蘇貞昌得到了前新系的支持,卻趕上了黨內其他力量因為對前新系長期主導地位不滿,聯合反撲的勢頭,結果不但導致蘇貞昌輸給了謝長廷,也讓前新系的人馬在“立委”初選中紛紛落馬。
在前新系落敗、改革派全軍覆沒的綜合效應下,在民進黨內的新生代看來,臺灣的中間民意已經無法在民進黨內找到代表,所以只有脫離民進黨,另起爐灶。
第三力量,有無空間
周奕成幾次接受媒體采訪,并發表題為《民主內戰的風暴前夕》的文章,闡述其組黨的目的和動機:臺灣目前的政治體制是惡性發展的兩黨體制,島內民眾對兩黨的內斗已經非常厭煩,卻被迫必須做出選擇,可見政黨體制沒有反映社會多元意見;“第三社會黨”就是要建立第三社會的力量,不要讓“民主內斗”更惡化。第三社會的理念,是所謂“代表臺灣共同體的意識,認同本土卻持包容態度,親美不反中”,第三社會黨將采取“中間偏左”的政治路線。
對于民進黨這批新生代的出走,無論黨內黨外普遍認為,一時難成氣候,對民進黨本身影響不大,更談不上是民進黨的分裂。在臺灣政治史上,國民黨出現過幾次分裂,包括李登輝當政時期“少壯派”出走組建新黨,宋楚瑜組建親民黨,臺聯其實也是李登輝離開國民黨的產物。然而,民進黨卻始終沒有因為重量級政治人物出走而分裂。當年施明德、許信良兩位黨主席的出走,并沒有造成民進黨支持者的流失,反而導致兩人政治聲望的迅速低落。
尚未正式成立的“第三社會黨”表示要延攬“十一寇”等民進黨初選落敗者,在年底參選“立委”,然而這些人卻并不看好這個新黨的前途。沈富雄是其中最高調表示支持的人,說自己愿意當他們的義工,“幫他們一定比幫自己兒子更賣力”,但卻同時提醒:“應該思考能維持多久! 林濁水、洪奇昌、鄭運鵬等人認為雖然精神值得鼓勵,但目前是極端主義抬頭的時代,所以這個空間只能寄望于未來的臺灣社會。蔡其昌則直接說:“這是唐·吉訶德!
在民進黨外,馬英九雖然表示,會評估此事件對“淺藍”選民的可能影響,但又指出,臺灣不像歐洲社會,左派、右派的政黨涇渭分明,過去臺灣也曾有過勞動黨等左翼政黨,后來都不了了之。因此,他懷疑臺灣目前有沒有成立左派政黨的空間。
馬英九和“十一寇”都看透了當前的形勢,那就是兩大陣營的對立依然是相當一段時間里臺灣政治的主流模式。如果能夠跳出“藍綠惡斗”的局面,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民生和兩岸和平發展上,臺灣才會有真正的未來。那時有沒有真正的“第三力量”,可能就并不是太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