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6日電 臺“行政院長”張俊雄推動“一周一利多”政策責成各“部會”“拼利多”,今日(16日)出版的臺灣《中華日報》報道,此舉目的在替民進黨選情加分,但大部分政策不是由人民買單,就是畫大餅未必能落實,并質疑“人民有何利多可言?”
文章說,“醫療服務國際化旗艦計劃”、“企業雇用青年,‘中央’補助薪資”等等,這些是上周三至周四張俊雄在兩天內釋放的利多,往前追溯則有“軍公教擬調薪”、“四大都市更新案”以及“千億元推動農村改建”等等,多到“族繁不及備載”,恐怕連張俊雄自己都記不住。
文章指出,但注意看,每個政策都鎖定不同的特定對象,亦即為了拉選票,無所不用其極,說好聽是釋放利多嘉惠全民,講難聽是利用執政優勢公然政策買票。其實,上述政策多由人民買單。以老農津貼加碼、軍公教調薪、基本工資調整而言,等于把錢從右手交到左手,何利多之有?大慷人民之慨,還美其名利多,這是甚么“政府”?
文章認為,檢視“醫療國際化計劃”等政策,表面上皆有拼經濟之意,但可行性令人質疑。醫療計劃選定換肝、人工生殖、顱顏手術、心血管外科,關節置換等五種手術,客源包括大陸人士,但兩岸尚未三通,現行“包機”根本不符上述手術緊急之用,結合觀光來推動更是外行到極點。
臺醫療技術并非獨門功夫,若無適當方法如何吸引病患上門?張俊雄首次擔任“閣揆”時提出“八一○○”等提振景氣方案,結果是說一套做一套,那么民眾憑甚么相信“醫療計劃”、“引進白領”有落實的可能。
文章最后說 ,“一周一利多”除了拉選票,還可轉移焦點,“府”“院”黨若發生不利選舉之事,“一周一利多”就加碼為“一周無限利多”,不只淡化家丑,還能稀釋馬英九、謝長廷的新聞,凸顯陳水扁沒有跛腳。可以想見,類似做法會一直操作到大選結束,因此“一周一利多”不是人民利多,而是一人一黨利多,人民唯有選賢與能,才能爭取到讓臺灣永續經營的真正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