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6日電 昨天是臺灣解嚴二十周年,民進黨借機攻擊蔣經國,并為自身攬功,結果引發在野人士反彈。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社論指出,只要蔣經國“音容宛在”,陳水扁這個所謂的“臺灣之子”,在歷史上就更可能留下難堪的身影。原文摘錄如下:
陳水扁顯然很清楚,只要蔣經國在民間還保有他所遠遠不及的聲望,就是對他個人最大的諷刺,也是馬英九與國民黨二○○八重起的重要支柱。
蔣經國過世已十九年,還在民間受到廣泛而且高度肯定,靠的可不是高壓的政治教育或強植的意識形態,而是他務實經理“國政”所建立的扎實政績,臺灣經濟起飛發展,民主萌芽開花,雖然不是蔣經國一人之功,但臺灣人仍給予他公道的評價。
蔣經國不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他的血統完全不符民進黨設定的政治正確;但其廉潔端正、平民的行事風格恰是后來者的對照;蔣經國的民間聲望歷久不衰,他的歷史地位當然會使丑聞纏身的政治領袖更顯困窘。
宋楚瑜當初就曾借著一舉一動都拷貝蔣經國,刮起政治旋風,險些在七年前年贏得大位,蔣的威力想必令扁永生難忘,如今馬英九也是以蔣經國傳人的姿態挑戰民進黨政權,想要避開政治意識形態的糾纏,在經理“國政”的戰場上批判扁政權,與民進黨論高低。
只要蔣經國“音容宛在”,陳水扁這個所謂的“臺灣之子”,在歷史上就更可能留下難堪的身影,“本土政權”罪人之名恐亦非他莫屬。于是,對陳水扁而言,蔣經國雖尸骨已寒,卻是他真實的敵人,批蔣可并不只是為了打馬,扁是既認真又用力地企圖搶救自己的歷史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