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23日電 臺灣當局“教育部”有意將“國父、兩岸關系”等五千多個中小學教科書內的名詞全面“去中國化”,臺灣《聯合報》今日發文說,此等行為實屬不智,其愚不可及。原文摘錄如下:
報載藍將自編教科書,全面杯葛“教育部”,令我拊掌稱快,聲聲叫好!
二○○五年韓國將端午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今年又宣稱漢字是韓人發明的,豆漿的發源地是韓國,而歷史小說蚩尤天皇一書中認為蚩尤的是韓國的祖先……在全世界都在追求中國熱時,我們反其道而行,一味“去中國化”,委托臺灣歷史學會提出教科書不當用詞五千個,例如國劇改為中國京劇,明代改為中國明代,古人改成中國古人等,實屬不智、不好的行為,其愚不可及!
若如此,筆者以為要先改信仰及節日,如中國媽祖、中國關公、中國中秋節、中國農歷年、中國中元節,我們是否要過這些節日呢?而人物呢?中國孔子、中國老子等。姓氏呢?全都是中國姓氏,是否也要改呢?
新加坡李光耀先生說:二十一世紀文化即國力,我們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們當珍愛自己的文化遺產,豈可棄之如敝屣?
唾棄自己的文化瑰寶是不智,否定自己的祖先是不孝,不智又不孝的行為,能不鳴鼓而攻之?
五千年歷史是我們的搖籃,綿邈博厚的文化傳統是我呼吸的元素。孔子是我們的,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是我們的,嚴復、林紓是我們的,魯迅、胡適、賴和是我們的!我要大聲吶喊且引以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