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22日刊文說,看起來,臺灣申請加入聯合國案,9月19日被聯合國總務委員會主席裁決不納入聯大議程。但是深入了解這項申請案背后的政治意圖,恐怕兩岸之間對于這項議題的爭執,不會就靜止在“臺灣是否有權加入聯合國”的辯論層面上。更多的后遺癥,將是“臺灣政治定位”問題的突顯。
第一,臺灣入聯申請的動作,將不會輕易停止。因此,只要臺灣成為聯合國成員之一的念頭一直存在,類似的入聯申請動作將會持續,不斷呈現在聯合國的議事機構,如總務委員會、安理會、甚至聯合國大會上。
文章認為,雖然這項議題預料中終會被總務委員會裁決不納入聯大議程,或被安理會否決,或被聯合國大會投票否決,但是臺灣借此項入聯申請程序,每年在聯合國引起國際社會正視它是一個具備“主權國家”條件的政體,并突顯它不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事實,是會讓中國大陸在這項具有爭議的事件上覺得困擾。
第二,大陸必然會在聯合國議程中,想盡辦法盡早解決“臺灣問題國際化”的困擾。這其中有幾項可能的措施會被考慮采用:一是鼓動幾個重要對臺傳統友好的國家,如美國、日本以及歐盟國家,在聯大會議上發表反對臺灣入聯的申請案;另一則是尋求聯合國多數國家的支持,投票贊同“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分”的提案。如果大陸的意圖不只是阻止臺灣入聯,更多是促使臺灣最后不成為“國家”,那么,臺北在“入聯”案中,可說是得不償失。
第三,至于短期的憂慮會沖擊到臺灣申請入聯的動作上,是國際社會開始傾向思考臺北是否在改變臺海現狀。美國己經首先表達這樣的立場,接下來,如果臺北動作不斷,屆時兩岸關系緊張,臺北較易被冠上“麻煩制造者”。臺北爭取入聯是為了拓展國際空間,最后結果反而是“偷雞不著蝕把米”,讓自已在國際社會更加邊緣化。值不值得嘗試,己經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