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社論說,中秋前夕,曾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權威國際金融學者蒙代爾來臺專題演講。這位多次來臺且與島內學者甚為熟稔的大師特別為臺灣經濟把脈,2008競選團隊也力請他為臺灣經濟“開藥方”;結果他脫口而出:臺灣有幾百個經濟學博士,應由他們來提對策。大師此言,真令聽者百感交錯。
社論說,臺灣的確有上百位經濟學博士,“前總統”李登輝即其一;他們不但學有專精,而且絕大多數生于斯,長于斯,論及臺灣經濟的問題與對策,如數家珍,常非蜻蜓點水,偶爾此地一游的外國經濟學泰斗所能望其項背。從臺灣經濟失去過往的發展策略,彷徨歧途不知所從以來,20年之間,也有不知多少學者專家心懷深憂,努力為臺灣診斷、獻策。然而直到今日,準備主導臺灣前程的2008候選人還要降尊紆貴,向一位“遠來的和尚”請求,島內經濟學家究竟所為何來?其中道理值得玩味。
細看美國大師開出的藥方,不禁令人啞然失笑;如,臺灣應與大陸有更多的貿易、更多的投資,愈開放,愈能緩和兩岸關系;臺灣應開放最有競爭優勢、大陸不可或缺又無法模仿的利基產業,如汽車零件或醫療服務等,赴大陸投資;兩岸“三通”應逐步開放,以免讓近百萬“登陸”臺商浪費人力及資源;臺灣向來專擅的中小企業發展模式應有效利用,成為中國大陸必須依靠的競爭優勢;臺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要在大國夾縫中求活,必須與時俱進,極力找出自己的利基等。凡此種種確實都是一針見血的對癥良藥,然而也無不是島內學者專家乃至輿論早已說過百遍的老生常談;不僅此也,許多“本地和尚”的見地甚至更加深刻,對策也更精深。
社論進一步說,只是同樣的說法,一出自臺灣人之口,就成了“統派學媒”、“不愛臺灣”;幾頂“紅帽子”一戴,再高明的金科玉律立成了狗吠火車。因此盡管臺灣經濟動力不斷消萎,臺灣的競爭優勢不斷流失,臺灣的機會也一天天從手中滑落,臺灣經濟的沉痾一點未能緩解,必須不斷向外國權威學者請益,只不過同樣的語句出自國外學者之口,除了不便也給戴上一頂“統派學媒”的帽子之外,一樣被當作馬耳東風,一樣被視為狗吠火車,火車照樣朝著出軌的方向沖去。
不過,基于我們的經濟專業,更基于我們對臺灣斯土斯民的一腔熱愛,不能不藉這個大師發聲的機會,充做擴音器,將音量加倍放大,期望火車的駕駛可以聽得更清楚一些。
蒙代爾大師的每一個論點,無不出于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從經濟學成為一門系統化的科學以來,每一位大師在面對競爭環境時莫不強調相同的對策:盡其所能發揮本身的競爭優勢,以己之所長對人之所短,則不僅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而且當每一個國家,每個人都充分運用其相對競爭優勢,全體國民乃至整個世界都將因而獲得最大利益。
倘若有一個身處激烈競爭環境者,不但不思充分發揮所長,還竭盡全力將其競爭優勢禁錮、封藏;面對競爭者不全力拚搏,反而捆起手腳任人宰割,這個國家,乃至一個企業,不倒閉毀滅者,幾稀!
評論最后說,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大陸為求其生存發展,將國內市場與腹地全面打開,成為各國英雄豪杰競相逐鹿的最激烈戰場。身在其臥榻之側的臺灣,既為落后國家開放進步的楷模,又將其生命線寄托于全球市場;則不問是否情愿,我們早已被投擲其中,面對一切可能的機會,或是無盡的沖擊。
十余年來,我們不憚辭費,曾無數次鼓吹領導者要打開自我封鎖、自我放逐的消極茍且心態,努力順應萬千精明干練企業家的要求,容許他們挾其競爭優勢投入此一無比廣袤的疆場中全力馳聘、肆意發揮其無比戰力。但從身為經濟學博士卻自棄其應有智慧的李登輝,到其刻意扶植的接班人,競選手法世界一流,于國計民生卻胸無點墨,不論是師心自用,或被意識形態蠱惑,向來視之為無物,且全心全力加以摒擋鄙棄,一心一意拉扯臺灣走向沉淪、消萎、敗亡之途。
如今,遠來的經濟學權威、完全沒有任何統派前科的蒙代爾,憑其專業與良知,清楚指出這一帖可以立救臺灣沉痾的良方,已經被私心與愚昧蒙蔽的政客固然不會為其所動,但尚未完全被蒙蔽的臺灣人民,可能在此當頭棒喝之下,知所抉擇,幫助臺灣重回正確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