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1日電 臺灣《聯合晚報》刊文說,謝長廷上午拜會李遠哲,李遠哲從頭到尾只在媒體鏡頭前露臉不到一分鐘,他的個性向來如此,他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表現出來的“政治”風格,就是往往要繞一大圈,作了很多邏輯上的解釋后,才得出他支持誰的結論。但畢竟“李遠哲牌”民進黨已連出兩次,即便他“挺謝”,也不太可能再是當年那張超級王牌了。
原文摘編如下:
“大選”一到,李遠哲又出現了。他是國際知名化學家,曾和赫施巴赫(Dudley R.Herschbach)及約翰?波蘭伊(John C. Polanyi)共獲諾貝爾化學獎。但他的名字卻比較常和陳水扁連在一起;當年他的“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論,在臺灣也比他化學上的主要成就還出名。
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上午親自拜會李遠哲,向他請益兩岸、經濟、能源政策,短短1小時不到,當然談不出個究竟,這是一種藉社會賢達為自己打光的作法,無論對方是不是有表態支持,任何候選人都不會省去這一套。而握有“李遠哲牌”,過去對民進黨“大選”來說,確實有相當程度穩定作用。
只是李遠哲一言九鼎的時代,早在2000年陳水扁取得執政后,就開始走下坡,至少在“政治領域”上確實如此。加上民進黨8年執政成績不佳,李遠哲的民間聲望也跟著折損。
李遠哲一直想在兩岸關系上使力,曾答應陳水扁的邀請,擔任兩岸跨黨派小組召集人,但早在陳水扁第一任內就無疾而終;2004年,他再次出任陳水扁倡議的“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推動小組共同召集人,結果一樣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陳水扁對李遠哲多所承諾,李遠哲也對陳水扁抱以期許,但這種禮賢下士、士為知己者死的情節,多半只發生在“大選”前后。
選舉熱季,通常就是所謂具民間聲望人士政治行情最高的時候,候選人勤于拜訪之下,有些人轉而投效其團隊,有些人選擇保持距離,也有些人留在原崗位附和、呼應。這些人對選舉來說,作用便不在能力,而是效益,李遠哲亦復如是,偏偏數年之間,效益已然罄盡。
謝長廷上午拜會李遠哲,李遠哲從頭到尾只在媒體鏡頭前露臉不到一分鐘,他的個性向來如此,他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表現出來的“政治”風格,就是往往要繞一大圈,作了很多邏輯上的解釋后,才得出他支持誰的結論。但畢竟“李遠哲牌”已連出兩次,即便他“挺謝”,也不太可能再是當年那張超級王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