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者提出預警,臺灣的經濟極有可能發生“停滯膨脹”的現象。“停滯膨脹”即經濟成長停滯與通貨膨脹并存,經濟體系一旦進入這種狀況,想要脫身將付出不小的代價。臺灣是一個高度依賴對外貿易及能源進口的海島經濟區,對可能發生的“停滯膨脹”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臺灣最近的物價飛漲早已帶動了境內的通貨膨脹。10月的物價暴漲5.34%,創下13年來的最高紀錄。加上近年臺灣的經濟狀況不佳,“中央銀行”為了刺激出口和保持經濟成長的數字,強力抑制新臺幣對美元的升值。從2000年到現在,全世界主要國家的貨幣,對美元升值幅度年均是三成到五成,亞洲各國貨幣對美元平均升一至三成,但是新臺幣一直保持33元兌1美元的匯率。新臺幣刻意維持弱勢,有助于每年的經濟成長率,代價是境內的通貨膨脹不斷攀升,平民百姓暗吞苦果,生活日益艱難,薪資長年停滯不增加,進口資源太貴,臺幣的購買力節節下降。
執政當局慣用粉飾太平的障眼法,“主計處”發布的物價統計指數六七年來并未反映出市面上物價的大幅波動。這種作法他們玩得很有技巧,并非完全做不實報道,或只采用對臺當局有利的片面資訊、有心延緩或加強報道、不公布完整的資料、不做詳盡的分析、采作秀式片面查價行動等,一心證明物價波動不如外傳的那么嚴重。然后反過頭來嚴厲指責媒體對物價波動夸大其詞,危言聳聽。臺當局公布的物價指數與民眾對物價實際感受的差距愈來愈大,絕非正常現象,只會加深民眾的痛苦。
政論家指出,如今老百姓沒有發言權,只得一路忍受通貨膨脹帶來的痛苦,但最受不了的是執政當局因應物價上漲的態度。臺當局如果真的關心人民的痛苦,做了應有努力,即便物價持續上漲,老百姓對臺當局的評價就會不一樣。但是這種不認賬、耍弄數字、不負責任、既沒有解決問題的辦法、卻死賴在位子上不走的做法,令人不齒也很難再忍受下去了。
經濟學者分析,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帶給全球的經濟影響比預估的要大,而且會持續得比較久。次級房貸造成美國金融機構的損失可能要達到4000億美元,比原來估計的2000億美元高出一倍。若情況在短期內不好轉,美國經濟也有陷入停滯的可能。高度仰賴美國經濟的臺灣,自然脫離不了這個漩渦。美國股票市場雖有起伏,但是近來跌勢一直遏止不住,亞洲各股市也隨之下滑。臺灣的股票市場號稱潛力尚未開發,預言今年將攀升到萬點,但它還在8500點上盤桓。
臺灣的經濟成長完全依賴出口貿易所賺來的利潤,直接或間接經大陸出口至美國市場的比重超過總出口值的一半以上。臺灣目前的內需沒有起色,境內境外的投資已大幅度在萎縮,經濟成長只靠外貿是頗危險而不穩定的情況,一時見不到什么轉機,短期內也找不到過分樂觀的理由。學者呼吁“停滯膨脹”的危機已經迫近,更有人認為臺灣已經處在經濟“停滯膨脹”的狀態,只是臺當局掩蓋真相秘而不宣而已。但是執政當局還在搞經濟“一周一利多”,每天諸官員不知所云,滿口的競選語言,說的話沒人相信。臺灣的一切都停頓了,臺當局不做事只搞選舉已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大家要等到2008年選舉之后才開始生活,但是這段日子又該怎么熬過?(作者曾任臺灣美商美林證券公司總裁 馬淑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