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九日,臺北“中正紀念堂”被更名為“臺灣民主紀念館”。在揭牌儀式場外,藍綠支持者數度發生沖突,國民黨對“中正紀念堂”改名表示強烈批評。圖為“中正紀念堂”的“大中至正門”。(資料圖片) 中新社發 張煒 攝
中新網11月28日電 臺北中正紀念堂牌匾“大中至正”與“中正紀念堂”面臨更名危機,臺北市文史工作者鄭弼儀投書臺灣《中國時報》指出,“大中至正”蘊藏王陽明的哲學,不能為了“去蔣”而抹煞傳習寓意。原文摘錄如下:
臺灣自明鄭王朝,參軍陳永華為永續經營,致力興學、教授傳統經史,所以當陳逝世時,清翰林學士李光地,向康熙賀表:“臺灣久未能收復,乃陳永華有方也。”可見文教功效,無與倫比。今日,民進黨所欲去之的“大中至正”四個字,實出自明代大儒王陽明《傳習錄》的“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歸”典故;如果為了“去蔣”而抹煞傳習寓意,不啻如歐洲黑暗時代!
不然,“拆廟”目的另有真相?拆“大中至正”,只是個試點?此時此地,經濟也罷,民生也罷,治安也罷——“給我拆廟、其余免談”?教育家蔡元培曾在《自由與放縱》一文,引用法國大革命為例,提醒:極富民主思想的羅蘭夫人,最后亦悲憤:“自由!自由!多少惡行假汝之名”,此時的“自由”,已血淋淋用來祭旗!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