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4日電 臺灣《聯合晚報》今日發表社論文章說,“名嘴政治學”成了顯學,但直到這次名嘴互咬事件爆發,才更凸顯問題的嚴重性。臺當局“檢察總長”出席魚翅宴,的確有點不對勁,但搞了半天,如果爆料名嘴自己也在席間,并且被同行指為“設局”,則名嘴介入政治派系和利益角力的程度是不是有點太超過了?
原文摘錄如下:
向來是名嘴爆料,今天名嘴也被人爆料,“爆人者人恒爆之”,這是何其反諷的畫面!政論節目中的名嘴,本來就是臺灣畸形政治的產品。因為司法公正和公權力并不完全獲得人民信任,遂有“觀察家”等人現身媒體,大談內幕消息,多少曾發揮“揭弊”的功能。由于名嘴多半出身媒體或政治圈,往往具有特殊消息來源,和不為人知的人脈管道,也泰半表達出特定見解,漸漸變成某種“權威”。這幾年,電視名嘴躋身社會名流的一環,甚至往來酬酢于財團老板與政壇大老的宴席間,龐大影響力不容低估。
不過,有權力就有腐化。名嘴發言漸漸形成“公審”現象,這種公審,距離“正確事實”和“公正評論”的標竿有多遠,無人能評估;但名嘴變成某種利益或政治派系的“代言人”,卻越來越明顯。名嘴如果鎖定目標打算修理,連大法官都難逃被扣上“司法暗樁”的大帽子。這種不必提出證據就進行公審的風氣,難道是社會的健康現象?
這次的名嘴互咬事件曝光,至少讓他們的一向光環迷思破功了:原來名嘴不只是在相當距離之外評論政治,還直接進入“魚翅宴”,有時扮演局外的批判者,但也不無可能自己就是局內的玩家。名嘴不只是在選舉期間站臺,也可能介入政治人物的權斗糾葛。果真如此,則所謂“政治評論”其實是與“政治操作”互為表里的。簡單地說,過去“政治介入媒體”被罵臭頭,但今天“媒體介入政治”卻堂皇為之,政媒分際的破壞有比這更嚴重的嗎?
以臺灣當前政治生態而言,名嘴現象還不會消失,但如果希望稍減“名嘴公審”這種民粹作風,只能寄望閱聽人的判斷和社會的自覺力量了。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