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5日電 臺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四日公布《負面族群語言報告書》,匯整十三年資料發現,因選舉白熱化,十一月是族群關系痛苦指數最高月分,其中以“立委”選舉及“大選”時最嚴重。基金會執行長簡錫堦表示,兩大政黨政治沖突,不在政策,而是統“獨”議題的影響,族群動員成為最有利的政治操作。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對于目前負面族群語言無孔不入現象,島內的第三社會黨召集人周奕成認為:“因為臺灣天天都在選舉”,才會讓負面族群語言一直存在。
選舉年很痛苦
臺灣促進和平基金會今年五月起,匯整島內三家主要紙質媒體從一九九四年至二00六年關于負面族群語言的相關報道,從中發現,“族群對立”報道有兩個高峰期,分別是一到三月及十到十二月。
和平促進會族群語言小組召集人的李廣均表示,十一月負面語言最為嚴重,是非選舉年的三倍,成為族群關系痛苦指數最高月份。
李廣均指出,十三年間,臺灣共舉辦三次“大選”、四次“立委”選舉、三次縣市長(含縣市議員)選舉及四次臺北高雄市長(含市議員)選舉、一次“省長”選舉,只有一九九九年及二00三年沒有選舉活動。
負面語言激增
他說,以《中國時報》及《聯合報》為例,非選舉年有關“族群對立”的報道總數分別為三十六次和四十次,到了“立委”選舉年,報道次數分別躍升到九十次及七十四次,都高過非選舉年。
特別是在十一月,“立委”選舉年負面語言報道次數快速上升,幾乎是非“立委”選舉年的三倍,顯然“立委”選舉活動對“族群對立”報道次數的影響很大。此外,僅有一次因為紅衫軍運動,雖然是在非選舉年九月,“族群對立”報道次數,卻略高于“立委”選舉時期。
李廣均說,除了“立委”選舉,四年一次的“大選”,影響媒體“族群對立”報道次數也很嚴重。非“大選”年時,中時、聯合相關報道次數分別為四十七與四十八次,但一到“大選”年,立即增加為七十一次及五十八次。
兩千年分水嶺
有趣的是,一九九六年三月“大選”期間,媒體族群對立報道次數,沒有很明顯,中時及聯合報道分別只有五次與二次,但到了二000年,明顯上升為十三次與十一次,二00四年更高到十四次及二十二次。
李廣均認為,二000年三月前,民進黨尚未執政,但二到三月有關“族群對立”報道次數開始升高,是媒體效應,還是此次的“大選”有特殊政治意義,引起族群對立的隱憂,需做更多研究才能厘清。
值得注意的是,一九九七年是族群最平和的一年。李廣均表示,那年剛好發生震驚社會的白曉燕案,因為歹徒兇殘行徑,讓臺灣民眾驚覺,治安敗壞與官僚無能已到令人無法忍受程度,大家也感受到,除了族群問題,還有更重要的事,需要社會努力與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