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柱的獸紋眼睛及牙齒拋光,鞋子及手握的書也磨亮。(中國時報圖)
中新網3月4日電 號稱全臺最大的原在高雄的蔣介石銅像拆卸后送大溪鎮公所,經過桃園縣等單位協調,預計本周運往大溪慈湖兩蔣文化園區焊接、補強、組合。據悉,新的銅像將“虛位”在民眾面前,不過這種后現代解構主義的創造聽在原創者林木川的耳朵里,直說“簡直不倫不類”,感覺似乎被五馬分尸。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如果大溪蔣公雕塑紀念公園內,每尊銅像有名稱主題,這尊應該是‘歷史傷痕’!”桃縣文化局長陳學圣望著曾經支離破碎的銅像,透過后現代藝術手法進行重組拼湊,他感嘆銅片裂縫可以焊接回去,但人心被撕裂的痛,卻不見得可以挽救。
這次銅像修復,添加許多新意義,包括銅像基柱的獸紋眼睛及牙齒、銅像腳部造型及書本,進行重新拋光,期望以全新的眼睛,象征全新的視野,全新的皮鞋象征要走新的路。
去年3月,一片“去蔣”風潮高雄市政府把原本放置在中正文化中心、號稱全臺最大蔣介石銅像拆卸后送大溪鎮公所,銅像結構被拆卸成117塊,未經錄像及編號,加上不足一公斤碎片,總加起來大概200多片,散落四處,如何重組修復,工程浩大。
經過桃園縣和高雄市政府多次協調,最后委托藝術家郭少宗進行規劃、林昭慶執行重組,預計本周三從臺北縣運往大溪慈湖兩蔣文化園區,接著焊接、補強、組合估計花上10天,15日,全臺最大蔣介石銅像將在慈湖“重現風華”。
3日,桃園縣首次讓這尊銅像亮相,“躺了”近一年的銅像現在坐了起來,媒體第一印象“感覺”似乎尚未完工,看不到完整修復原貌,巨大座椅僅以鋼條支撐,視線可以直接穿透。
“這就是后現代的解構表達手法!”郭少宗表示,這也象征結束政治強人時代,“虛位”給人民百姓。他說,之前拆卸碎片過于殘破,無法完全修補,考慮藝術美感和實際現況,讓銅像結構和銅梁座椅,做了適度的結合。
執行銅像焊接的林昭慶描述,由于手上沒有原鑄造銅像圖片,加上送來的銅片碎落四處,就像玩拼圖般尋尋覓覓,前后花兩個月才摸出輪廓,印象最深,是看到當初拆解撕裂的手法“異常凄慘”,認為何其無辜。
蔣懸空 林木川:不倫不類
“怎么可以讓蔣公懸空!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故意懲罰他的錯誤。”桃縣文化局重新詮釋蔣公銅像,用的是后現代解構主義,聽在原創者林木川的耳朵,直說“簡直不倫不類”,感覺似乎被五馬分尸。
銅像原創者、現已七十幾歲的林木川表示,他尚未看到拼湊重組原貌,暫不愿發表任何批評,會不會以違反著作權提告,必須弄清楚桃園縣政府以怎樣名義來呈現?不過從銅像被高雄市卸除后,外界一直認為不可能完整修補,他肯定地說:“自己絕對有辦法!”
上次受邀到大溪觀看殘留的銅像,林木川隨手拿起一件殘破銅片,馬上清楚指出相關位置,強調原件不是不能重新焊接縫合,只是所需經費更龐大,尤其整個座椅勢必要重新制作新版,才不至于歪歪斜斜,結果現在為了節省材料成本,讓一代偉人給整個架空起來。
林木川迄今仍記得當初為了鑄造蔣介石銅像,想不到現在被后現代解構掉了。問題是,有多少人可以懂得欣賞這種創作手法?林木川強調,畢竟銅像是傳統古典的藝術創造,換成后現代主義,如果旁邊沒有足夠的解釋輔助,不清楚的人會覺得很好笑。
策展人桃縣公共藝術審議委員、也是臺灣雕塑學會常務監事的郭少宗解釋,保留原件的頭、胸、右手臂、左手臂及兩只鞋子,僅局部磨光修飾,撐立于架空的座椅與重組的軀體上,是記錄歷史原貌的重要點。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