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鬧市區西門町附近衡陽路上的上海聯合藥房,被譽為“臺灣品牌最持久、貨色最齊全的西藥房”。這家在臺灣已有五十八年歷史的老藥房,是從光緒年間的上海中法藥房演變而來。藥房的創立與陳立夫、陳果夫兄弟有關,創始人許曉初是當年的“海上聞人”、藥界巨子。如今,上海聯合藥房可提供六千余種西藥及難覓的復方中成藥。 中新社發 許曉青 攝
|
中新社臺北六月二日電 題:“上海聯合藥房”見證兩岸杏林傳奇
中新社記者 許曉青 耿軍
“找不到的藥,就找上海藥房”,臺北鬧市區西門町附近的衡陽路上,有一家被譽為“臺灣品牌最持久、貨色最齊全的西藥房”——上海聯合藥房。
這家在臺灣已有五十八年歷史的老藥房,據說是從光緒年間的上海中法藥房演變而來,記者懷著好奇心實地探訪。
碩大的金字匾額隱藏在灰色騎樓的門楣中,搭配醒目的紅底白字招牌。衡陽路三十二號的上海聯合藥局格外搶眼。
步入店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書法作品“發揚服務精神”,落款是“陳立夫題”。
環視店堂,第一感覺是店面并不大。藥房一樓的門面大約僅有五十平方米,根據內外科不同病癥對癥下藥,室內分割成不同的柜臺,小到胃痛、腹瀉,均有執業女藥師提供一對一服務。
在這個略顯局促的老藥房里,數千種西藥以及在臺灣被稱為“科學中藥”的復方中成藥筑起一座“藥墻”,頗為壯觀。
坐鎮店內的上海聯合藥房董事長李照雄微笑迎客。兩鬢斑白的李藥師說,這家藥房創辦之初就與大陸醫藥界有著不解之緣,創始人許曉初是當年的“海上聞人”、藥界巨子。
追憶藥房傳奇往事,李照雄指著店門口那幅“發揚服務精神”的題詞,啟發記者仔細辨認陳立夫落款旁的注文。
上面寫著:“日據臺灣垂五十載,于戰敗撤退時物資奇缺。民國三十七年十一月五日,許代表曉初,與吾兄果夫,結伴來臺養病,有鑒于市場醫藥幾成真空,至感不安,許君乃創設上海聯合藥房,迄今三十余年,源源輸入各國名藥;當時并購置檢驗儀器,附設上海醫師聯合診所,以應需要。”
據史料記載,許曉初祖籍安徽、回族人,畢業于復旦大學,年輕時代在上海中法藥房工作,深得店主黃楚九賞識,后入贅成婿,繼承了黃家于清光緒年間創立的“中法藥房”。一九三六年,許曉初已榮任中國新藥業同業公會主席、滬上工部局華董等職,是抗戰時期醫藥界關鍵人物。
作為藥房如今的傳人,李照雄謙虛道,自己是高雄人士,只能算一個“二手”傳人。據了解,上世紀七十年代,畢業于臺北醫學院藥科專業的李照雄熱心懸壺濟世,與上海聯合藥房常有業務往來,得知藥房即將轉手,他毅然出資頂下來。如今一晃又是三十多年過去,上海聯合藥房的金字招牌不僅沒有更改,且日久彌新。
談及藥房經久不衰的經營秘訣,李藥師笑言,藥商講究的是八個字“老老實實、確確實實”,這股精神與當年上海中法藥房幾乎是一脈相承。他回憶說,當年臺北名醫薈萃此地問診,最繁榮時要有二十多位專家坐堂;待客尋藥、電話訂藥、上門送藥等個性化服務,是藥房一個世紀來從上海傳承至臺北的優良傳統。
告別藥店時,記者發現店門口還展出有眾多獎牌。其中包括SARS疫情爆發當年,時任臺北市長的馬英九簽署的一份嘉獎狀。李藥師說,遇到重大疫情或自然災害,各大慈善團體都習慣到這里緊急采購藥品,而今大陸四川地震災區一樣急需藥品,藥房也隨時準備奉獻愛心。完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