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投訴到共情 一縷藏香如何飄出團結味道?
走進北京市西城區椿樹街道宣東社區22號樓,有時會聞到一股淡淡的藏香味。
這棟樓居住著12個民族的居民,燃藏香的不僅有藏族居民,還有漢族、回族等民族的鄰里。大家生活習慣不同,卻逐漸喜歡上了同一種味道。
時間倒回到幾年前,這縷藏香曾經引發鄰里間的爭執。
“12個民族的居民,生活習慣有差異,免不了會有摩擦。”宣東社區黨委書記張谷喬仍記得,6年前初到任時,他曾經一天接到兩個投訴電話,都與藏香有關。
每逢藏族春節和重要節日燃香祈福,是藏族的習俗。許多藏族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焚香,這些香含藏紅花等中藥材,不經常接觸藏香氣味的人可能會感到不適應。
“起初有些居民不了解這些,只覺得味道刺鼻,影響生活。”張谷喬說。
為解決問題,張谷喬帶領社區黨委雙管齊下:一方面動員樓門長和社工安撫投訴居民情緒;另一方面親自帶隊走訪藏族住戶,深入了解燃香習俗,制定解決方案。
首先是改善氣味。社區黨委調動、協調資源為藏族居民配置小型空氣凈化器,并動員藏族居民添置小風扇,及時通過窗戶向戶外通風,減輕氣味。然后,社區黨委走訪樓內其他住戶,為居民講解藏族燃香的習俗,使大家從了解藏香制作、燃香背景、藏族文化,進而理解民族風俗習慣。
“許多居民了解燃香意義和藥用價值后,甚至會主動向藏族鄰居要一些,在自家使用。”張谷喬說。
22號樓共有289戶居民,其中少數民族住戶47戶,多元文化共存共融,生活習慣有差異,日常摩擦偶有發生。“想要問題得到真正的化解,必須正確把握好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的關系,讓不同民族的居民真正理解彼此的風俗習慣,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在居民群眾中架起民族團結的橋梁。”張谷喬說。
從那時起,宣東社區黨委組織社工分片包戶,密切聯系群眾,將學習宣傳各民族文化知識作為常態化工作之一,同時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樓門、定期舉辦民族團結文藝匯演,讓民族團結意識根植于心。

如今,走進22號樓,民族特色樓牌格外醒目:中央書寫“門臻百福”,兩側繪有身著各族服飾的卡通人物形象,樓道內則張貼社區活動照片和設計感十足的民族團結標語,和諧氛圍浸潤22號樓的每個角落。
“樓里的每一處設計,都凝聚著各族居民的智慧。”張谷喬感慨,從樓牌標語到過道裝飾,居民們全程參與設計,樓道里的每句標語都表達著他們心聲。

“生活在一個樓里,就是共同的家,而我們黨委的工作就是引領居民尊重理解,真正做到‘中華民族一家親’。”張谷喬說。
如今,這縷由藏香飄出的團結味道,從22號樓飄溢到整個社區。近年來,宣東社區從“接訴即辦”到“未訴先辦”,群眾滿意度位居椿樹街道前列,從過去每天接兩三通投訴電話,到如今兩個月也接不到一通,和睦的社區生活成為民族團結的溫暖注腳。【《中國新聞》報 羅魯嶠 報道】


精選:
- 2025年04月12日 17: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