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見微知著。東亞四強賽的全線潰敗,決不能簡單看作是男女足國字號的低谷,更是如今中國足球危機的體現。表面來看,反映為男女國字號實力下降、教練組水平不高、中國足球在東亞地位下滑;深層來說,還有職業聯賽步履維艱、后備力量嚴重匱乏、中國足協不作為等一系列問題。拯救!亟待拯救!這就是中國足球的現狀。無論是西學東漸,還是東施效顰,抑或是不恥下問,中國足球若想再度振興,方法有很多,但首先需要弄清三個問題:為什么要學習(Why)?向誰學習(Who)?學什么(What)?只有解決了這三個“W”的問題,中國足球或許才能找到真正的求生之門。
學習,只因難以創新
中國足球為什么需要向別人學習?不僅是因為水平低,更因為中國足協在過去數十年內始終難以創新、難以有所突破的現實。從徐根寶的搶逼圍,到朱廣滬的瘋狗精神,中國足球人的創新能力,在經過無數次實踐檢驗后,被證明是拾人牙慧。
學習,更要找準方向。施拉普納的德國足球、米盧和杜伊的前南足球、健力寶的南美風足球,究竟哪條才是中國足球應該走的路?認識與地理上的差距,讓歐美足球強國的流派,一到中國就被改成了四不像。相對而言,與其將目光投向遠遠領先于我們的歐美,倒不如看看近鄰的日韓更為實際。畢竟,人家都是公認的亞洲一流,而中國隊始終只是亞洲二流,甚至是三流。向一流學習,又未嘗不可呢?
學韓國不如學日本
向曾經的手下敗將學習,遠比向高手學習更需要勇氣。拋開地位的成見、摒棄歷史的偏見,學習日本不僅因為中國人原本寬闊的胸襟,更因為相對于近鄰韓國而言,日本隊實在更適合中國隊學習。
韓國足球多年來確立亞洲足壇地位的兩大法寶,不外乎頑強的意志和兇狠的拼勁,而這兩樣,就是中國足球最缺乏的。但日本足球則不同,他們完全依靠技術和整體的優勢。這無疑對上了中國足球的胃口。更讓人感到可怕的是,日本隊目前的人才儲備已經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全國一個風格的足球理念讓日本球員在俱樂部與國家隊比賽之間可以實行無縫轉換。那些即使是第一次入選國家隊的球員也不會感覺到陌生,所以我們看到的是,盡管以二隊參加本次四強賽,但是日本隊的配合沒有任何生疏的地方,這就是整體的巨大優勢。
尤為可貴的是,在中國和韓國的青少年足球水平都很一般的情況下,日本的青少年足球卻一直保持了旺盛的勢頭。在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他們甚至擊敗了強大的巴西隊。而在此次東亞四強賽上,以往不入流的日本女足問鼎桂冠,很大程度上也說明了日本足球整體崛起的現狀。
向日本學什么
眼看著東瀛鄰居在足壇各方面都超越了我們,向日本學習已毋庸置疑,但具體學什么?目前來看,日本至少有4方面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首當其沖的是足協。日本足協向來堅持一貫風格,不僅培養青少年如是,選帥更是堅持走技術流。而中國足協則長期在土帥和洋帥之間徘徊,從未有固定風格。而在對待聯賽的態度上,雙方更是大相徑庭,日本足協從來不會為了大賽的短期利益,而對J聯賽造成任何影響。
其次是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養。在去年的國際足球論壇上,不少外國足球專家紛紛認為,中國足球之所以落后于日本,很大原因在于輸在了起跑線上——青少年足球。目前日本注冊青少年球員超過100萬,而中國的統計數字顯示,每周踢球兩次,每次兩小時以上的只有區區5萬人。這些可怕的數字擺在眼前,中國足球的落后已不簡單存在于職業俱樂部,或者國家隊層面,而是整體已經落后20到50年。
第三,職業聯賽的差距。與日益火爆的J聯賽相比,中超聯賽至今都難以稱作是一個真正的“職業聯賽”。在國內聯賽決定國家隊水平的今天,中超聯賽支離破碎的現狀,實際上是制約中國國字號球隊難有作為的根本原因。
最后是中國球員的整體素質。日本足壇既有中山雅史、名波浩等從大學院校中進入職業聯賽的高學歷球員,也有自學成才的宮本恒靖等球員。但中國球員有誰在踢球時拿到過正規大學學歷嗎?較低的文化素質,帶來的是隊員無法理解外籍教練高水平技戰術、心理素質較差的硬傷。或許當整個中超都是北理工時,中國足球的春天就會降臨了。(張斯瑜)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