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點50分,上海軌道3號線虹口足球場站進入客運高峰,這比預期中的時間提前了差不多1個小時。避開交通高峰,還是繼續觀看一場毫無懸念的比賽,多數人會自然而然地選擇后者。下半時開哨,現場播報起“本場比賽的入場觀眾為28098人”時,這個數字至少打了七折。
對于普通球迷,半場5比0的比分成了提前回家的最好借口。即使準備看完最后一分鐘的我,也對比賽過程早已沒有了興趣,我只想知道:落后時不言敗、贏再多不放棄的德國女足,究竟能不能刷新世界杯單場8比0的最大贏球紀錄;那個在女足世界里擁有一副仿佛來自外星球的好身材的普林茨,能不能突破阿科爾斯總進球12個的紀錄——事實上,距離比賽還有20分鐘時,我的第一個猜想就被解開了懸念,至于普林茨,她為下一戰留下了話題。
這是一場只有25分鐘可看性的比賽。當貝林格像巴西男人一樣打入德國隊的第三球時,比賽對于阿根廷球員,成了一種難堪的精神煎熬。無論她們以什么方式來抗爭,卻根本無法改寫德國人每一腳射門都疑似進球的現實。縱然阿隊門后看臺上的中國觀眾早已旗幟鮮明地齊聲為阿根廷助威,但對于這些已經完全喪失了信心的人,任何精神鼓勵都起不了作用。也不用責怪可憐的阿根廷門將瓦妮娜·科里亞,她對換來全場一陣哄笑的第一個失球和最后一個失球負有直接責任,也就僅此而已。哪怕刨去這兩個球,依然會是一個世界杯第一的最懸殊比分,至于普林茨們的進球又有哪個可挑剔的呢?這不是一次中德0比8偶發性慘劇的復制,而是一次純粹的“打無還手”。
普林茨不爽,因為有人(而且為數不少)質疑這樣的比分不該出現在世界杯上,科里亞們更是失落,這是一場她們人人都想忘記卻又時刻會被他人提及的夢魘。11比0的責任,不在場上的任何人。這是一場早就失去了均衡的比賽,好比是壯年的泰森出戰鼎盛的德拉霍亞,很多競技項目因為天生的不公平而拒絕這樣的對話,但女足沒有。
女足世界杯高得驚人的場均進球率,一直為國際足聯的官員們所津津樂道的,1991年和1995年3.81個,1999年3.84個,有所回落的2003年也有3.34個,這依然是一個若在男足賽事出現會被稱之為離奇的數字。驚人不迷人。同樣一組有趣的對照數據,與世界杯同期的奧運會賽事,進球率卻有大幅降低,1996年3.31個、2000年2.63個、2004年2.75個——理由只有一個:奧運會的參賽隊遠遠少于世界杯,資格準入門檻已經過濾掉了大部分悲劇發生的可能性。
國際足聯曾設想,2011年女足世界杯將擴軍為24隊,若如愿的話,也許我們有理由期待一場突破20個凈勝球的揭幕戰。
(沈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