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鵬說,三個月比五場,我很累;郭躍說,一人身兼四項,我很累……來城運會比賽的大腕們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一個字——那就是“累”!已經是國內甚至國際上頂尖高手的他們是不是需要參加面向青少年、鍛煉和選拔后備人才的城運會?城運會究竟鍛煉了誰,究竟應該鍛煉誰?
郭躍一人身兼四項,預賽、半決賽、決賽……忙得連軸轉,累到最后在自己的強項女單上止步半決賽。問她收獲了什么,想了半天,她搖搖頭。對名將而言,勝了,對其本人而言只是多一枚無足輕重的金牌,負了,卻可能引發出方方面面的問題。他們不堪承受之重的時候,他們所在的隊,所在的項目,卻不知還有多少需要鍛煉的年輕小將連一個參賽名額都拿不到,巴巴地等待著參賽機會。所以一場熱熱鬧鬧的城運會下來,名將說,沒收獲;教頭說沒苗子;選手說沒機會。
我們不禁要問,辦城運會究竟是為了什么?難道不是為了挖掘優秀的苗子?為了實現這一初衷,組委會好幾屆前就取消了獎牌榜、總分榜,三令五申不準攀比。但私底下,各代表團一直較著勁,小算盤撥得嘩啦拉響,有些代表團一塊金牌的獎勵達到二十五萬,不惜出重金臨時請來雇傭軍,有些代表團眼看成績喜人,忙不迭地宣布要調高金牌預期。
如果真要貫徹城運會的辦賽宗旨,大可以多派些小選手參加,而不該把這些已經功成名就的名將當成金牌機器,身兼多項拼死拼活地扛;如果真不計較獎牌,只為鍛煉隊伍,也大不必從其他省市引進一些名將讓自己增加底氣;如果真為了鍛煉選手,根本不會日思夜想著金牌進賬。(王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