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奧運項目,成績同樣彪炳,中國羽毛球選手卻囊腰包不鼓,遠不如一個中心的乒乓球同行。“因為乒乓球聯賽走在了羽毛球的前面。”乒羽中心當家人劉鳳巖曾這樣歸結。
正因如此,本月下旬重啟的羽超聯賽對球員來說具有著雙重意義。可以多得到實戰機會,更可以提高收入——有中超、CBA和乒超在前,羽超似乎同樣呈現著一幅美好“錢景”。
打一個賽季,球員賬面能多多少?浙江銀江俱樂部總經理徐濤告訴記者:乒羽中心有“明碼標價”:A級選手每個賽季工資在10萬至20萬之間,B級為5萬至8萬元,C級則為1萬至5萬元,不含出場費和贏球獎。拿新引進的國手張亞雯舉例,因為被列為A級,加上出場費和贏球獎,總收入至少在100萬~150萬之間。而即使王琳這樣的B級球員,收入與從前相比,應當有大幅提升。按這個標準,可能還比不上綠城隊中的杜威,但比其他國腳、準國腳來,絕不會寒酸了。
搞羽超就是為了讓隊員腰包鼓起來,這點連乒羽中心也不否認。有趣的是,國家隊總教練李永波在解釋第一個賽季“零外援”時還稱:“先讓我們自己的球員多掙些錢,等以后錢多了花不完,再讓外國選手來。”
對于羽超的“錢景”,省小球管理中心主任毛昭平相對冷靜:“羽毛球產業化肯定是好事,但還需要借鑒其他聯賽的經驗,對銀江來說,讓俱樂部相對獨立地運作,走市場化道路,才有‘錢景’可言。”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