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舉辦奧運會,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也在同樣為之努力。現在,北京奧組委有30多名外籍專家,到明年比賽期間,外籍專家人數將達到約200人。他們是如何上了這條奧運大船,有著怎樣的奧運夢想,他們的專業技能怎么樣,待遇又如何呢?
拉茲羅,匈牙利人,參加了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以及其間的兩次冬奧會。從2000年起,他開始在國際奧委會國際聯絡部工作,參與了悉尼奧運會、雅典奧運會的籌備準備工作。現在,作為外籍專家,他在北京奧組委國際聯絡部任職。
杰夫魯夫洛,美國人,30年前開始進行體育賽事的報道,從亞特蘭大到雅典,一直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體育賽事轉播員。現在,在北京奧組委的新聞宣傳部,杰夫為修改每一份英文材料而努力……
目前,在北京奧組委,像拉茲羅和杰夫這樣因為有著豐富奧運會工作經歷而被聘為外籍專家的,有30多位。
高標準,高薪酬
北京奧組委所招聘的外籍專家主要工作于語言服務、對外協調與聯絡、媒體服務和場館運行方面,大多來自歐洲國家。到明年比賽期間,奧組委還將招聘大約200名外籍專家,服務于各個崗位。
這些外籍專家,或是國際奧委會與國際單項體育組織推薦來的,或是北京代表團在各屆奧運會上物色而來,或是毛遂自薦……但不論通過什么方式,他們都要經受嚴格的審核。
北京奧組委人事部副部長徐志軍在接受《環球》雜志記者采訪時說,在招聘的前期,奧組委人事部會審核這些外籍專家的資歷和閱歷,并通過他們曾經服務過的奧運會相關組織了解其能力和工作表現情況。前期工作之后,會召開一個會議,由奧組委外籍專家顧問評定小組來做最后的決定。這一小組的人員都是那些在國際奧委會工作過、有過多次奧運經驗的中國官員,比如中國奧委會名譽主席何振梁、國際田聯副主席樓大鵬等。
在經過嚴格的審核后,北京奧組委會分配給外籍專家具體的崗位和任務,并進行嚴格的管理。由于這些專家有豐富的奧運會工作經驗,基本上能夠較好地完成分配任務,他們的薪酬比中國工作人員高出許多。
徐志軍介紹說,外籍人員的工資分幾個檔次,主要是根據其閱歷、能力和發揮作用的大小來衡量。一類是在某一方面具有籌辦奧運會經驗的專業工作人員,但資歷不是很老,他們的工資是3000美元一個月。另一類是水平較高的,比如說國際聯絡處聘請的拉茲羅,他參加過多次的奧運會和冬奧會,與國際奧委會、28個單項體育組織和許多個國家的奧委會,都非常熟悉。有很多事情我們沒法協調的,他都能協調。“像他這么厲害的人,月薪是1萬美元。”
據記者的了解,現在奧組委的中國工作人員工資是從4000到10000多人民幣。當記者問到,中外工作人員的工資差距這么大,會不會引發中方人員的不滿時,徐志軍說,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北京奧組委的很多中國工作人員都曾經到雅典奧運會和都靈冬奧會實習過,了解到聘用外籍專家是奧運會組織工作的慣例。另外,由于聘請的專家都是靠能力招聘來的,處理的都是有難度的工作,奧組委也確實需要他們來協助,大家對此都有認識。
跨過奧組委門檻
外籍專家以不同的方式來到北京奧組委,他們的工作境遇也各不相同。
在國際聯絡處工作的拉茲羅2005年7月到北京,至今已經工作了兩年。最開始,是北京奧組委聯系到他,專程聘請他協調與各大體育組織的關系。由于工作經驗豐富,又得到國際奧委會的推薦,他很快就得到了中國工作人員的認可,可謂一帆風順。
談到在北京奧組委的工作時,拉茲羅對《環球》雜志記者說,在中國工作與在其他地區工作有很多不同,比如北京奧組委的決策“要比其他的奧組委慢一些”。但他是搞國際聯絡與協調的,能力之一就是適應不同的工作體制,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就調整過來。
他表示,語言也不是個問題。雖然他不會中文,但他參與的所有會議都是用英文進行的,一起工作的中國同事英文也都很好,基本不存在什么交流障礙。
相比拉茲羅的一帆風順,杰夫到北京奧組委的歷程可謂一波三折。從亞特蘭大到雅典的三次奧運會,他的角色是CBS的排球、網球和拳擊等賽事的直播員。他說:“參加奧運會的經歷就像吸毒,你希望奧運會永不結束。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愿意犧牲一切去換取再經歷一次的機會。”
在得知CBS出現財政問題,很可能不能到北京做奧運直播時,他辭去了在CBS的工作。在雅典奧運會,他就與中國代表團聯系過,希望能夠到北京奧組委工作,但當時中國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十分繁忙,暫時無法處理這一問題。
隨后,杰夫到廣州經營自己的公關公司。他不斷與北京奧組委聯系,多次發送傳真、E-mail并打電話,表達他想參與北京奧運會的渴望。每當人事部有任何關于職位的消息,他都會直飛北京。雖然機票及食宿費用不菲,他還是樂此不疲,一次次到北京與人事部和其他部門談自己關于北京奧運的構想。由于沒有合適的職位,杰夫一直被奧組委拒之門外。
經過12次直飛北京的努力后,人事部終于接受了這位鍥而不舍的外國人。2007年3月,杰夫被安排在新聞宣傳處工作。杰夫說:“我離開了家,把我的狗送人了,車也給別人了,提著兩個箱子就來到北京。對北京的工作我充滿期待。”
但杰夫的曲折并不止于此。在一個月的實習期里,他每天花三個小時往返于居住的酒店和北京奧運大廈之間。開始的時候,由于不會講中文,根本沒人跟他講話,雖然辦公室有40人左右,卻感覺十分孤獨。另外,開始的時候也沒有人分配工作,他無聊地把所有關于《蜘蛛俠》的影評看了一遍。
但為奧運做貢獻是他的夢想。他決定主動出擊。在公布火炬傳遞方案后,他將當日的英文演講稿重新潤色了一遍,找到北京奧組委火炬接力中心和國際聯絡部,跟工作人員討論稿子,因此交到了許多朋友。他說,我想要做的,就是使中國面對世界的時候,不再使用官方的生硬的中國式英語,而是讓語言有活力,感覺來自人們的內心和靈魂。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為緊密。
現在,火炬接力中心、國際聯絡部和新聞宣傳部要發表的英文材料都會請杰夫過目一遍,等他潤色以后再發表。杰夫也因此與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和諧相處。他還在奧運大廈附近租到了房子,開始了有規律的生活。
他說,一旦參與了一次奧運會,奧運精神就會永遠滲透進人們的靈魂。“鄧小平說過,黑貓白貓,抓住老鼠的就是好貓。在這里工作,我就是抓住了奧運的貓。”
“北京真的很棒”
在《環球》雜志記者采訪兩位外籍專家時,距離北京奧運會只剩下400余天的時間。在談及奧運會籌辦工作時,兩位專家都表示了樂觀的態度。
拉茲羅說,任何奧運會的組織都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城市的基礎設施,一個是管理工作。北京的城市建設已經非常完美;至于管理工作,目前也做得還不錯。當然,也還有要改進的地方。北京從來沒有舉辦過這么大的賽事,雖然現在是想做到使每個人都滿意,但如果想要傳達北京奧運希望傳達給世界的東西,就不能只照顧個人的感受。現在北京奧組委要做的就是在個人和整體之間找到平衡。“我們正在學習,爭取做到最好。”
杰夫更是一個樂觀主義者:“現在的準備已經不是是否有效的問題,而是是否過度的問題。這里的準備太細致了,每個環節都有八到十層的鋪墊和考慮。”
“現在舉辦奧運會要比2000年時舉辦更好,不僅基礎設施更加完備,經濟也處在良好的發展過程中。更重要的是,人們更為寬容,更能接受新的思想,這種狀態更適合奧運會。”
談到奧運會比賽時段,兩位專家都十分興奮。拉茲羅說,那時他的工作就是與來自各國體育代表團的領隊聯系,進行協調,解決隨時可能出現的問題。杰夫則正與中國的英文報刊聯系,準備屆時開個奧運專欄,記錄北京奧運讓他感動的點點滴滴。
在北京圓了奧運夢后,這些心懷奧運精神的專家們向更遠的地方看齊。拉茲羅表示,雖然現在還不知道會不會到倫敦奧組委工作,但如果有機會,他一定會去的。杰夫說,倫敦奧運會的時候,他已經54歲了,去不去工作還不一定,但是,“正如我說的,奧運會的經歷就像吸毒一樣,我希望它永遠不會結束。會不會去倫敦,你說呢?”
“我是那只抓住奧運的貓”
《環球》雜志記者采訪杰夫的時候,北京正下著小雨。杰夫說他剛來中國時,也是像這樣下著小雨。他在桌上攤開了筆記本電腦和一些文字材料,每講到他參加的一屆奧運會,他便會請記者聽一段錄音、看一段錄像或是讀一份文件。他的熱情,讓人看到了真正為夢想而不惜一切的精神。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是杰夫參加的第一次奧運。那時他代表CBS直播排球和網球的比賽。雖然每次直播只有30秒時間,但杰夫說,需要花至少一年的時間去了解所有的運動員、教練員和運動隊的每場比賽,以做好材料的準備工作。
那次奧運會,奧運公園被人放置了炸彈。在進行直播時,他說,“這里的安保就像瑞士奶酪。也就是說,簡直是在開玩笑,根本沒有安保可言。在新聞中心做直播的時候,根本沒有人檢查我的包,連目測也沒有。我要求他們檢查,但他們拒絕了,因為我有通行證。我說,你們不知道我的包里有什么,為什么不打開檢查一下。他們還是拒絕了。”
亞特蘭大的交通也是個問題。杰夫說,那時他要到佐治亞大學進行沙灘排球的報道。大巴的司機現場拿出地圖來,因為他根本不認識路。“從那次的奧運經歷我得出了一個結論,你可以計劃所有的事情,但發生的事情卻永遠無法預計。沒有人會想到會有人在公園里放炸彈。”
2000年在悉尼,杰夫還是直播排球比賽。他認為悉尼奧運會是最好的奧運會。不是因為建筑,不是因為良好的交通,而是因為悉尼人。“在地鐵里,你在一頭喊話,另一頭人們會回答。他們非常可愛,一旦你了解了他們,你就會愛上他們。”
“2001年中國申奧成功時,我就在現場,目睹了那種瞬間的快樂,人們那么高興,我覺得北京奧運會一定會成為充滿愛的盛會。”
到了雅典奧運會時,“我發現他們的安保做得很好。但雅典人根本不在乎奧運會,他們似乎在一天的任何時間都能睡覺。”
在與北京奧組委聯系的過程中,他甚至提出了自己的圣火點燃方式構想:“姚明穿著印有中國的籃球服,點燃手中的籃球,然后扔向一條龍,龍銜著籃球突然升高30英尺,向空中噴射,點燃圣火。”雖然這個提議并未被接受,他表示,他將爭取成為火炬手,這是他近期最大的夢想。
北京奧運會將是杰夫經歷的第四次奧運。他說:“在奧運會,我們不用擔心政治、犯罪,我們以人類的身份聯合到一起。我們身上沒有標簽,我們只是人。人們會友好相處,這就是一種改變。比賽會使我們認識到,人們能夠相互喜歡,國家可以友好相處,這種感覺是最重要的。”杰夫相信,自己是為奧運而生的。“為什么我們會在這里?為什么我們會在此為北京奧運會服務?我相信命運,我為這個時刻而生。”(樂艷娜)
環球雜志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