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林丹在比賽中。 中新社發 武仲林 攝
|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這次所謂林丹“打教練”事件中,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的體育“準明星”們,應該懂得如何像一個真正的明星那樣面對媒體和公眾
★ 文/洪鋼
最近一段時間,媒體時常不約而同地和某個“準明星”運動員“過不去”,前些天“炮轟”郭晶晶耍大牌,這兩天又指責林丹為“球霸”。然而,這些運動員和他們的教練、領導大都不以為然。
之所以稱其為“準明星”,是因為嚴格來講,國內體育界并沒有多少真正的明星,也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該怎樣做一個明星,這也可以作為中國商業體育發展尚不成熟的證據。但是,部分教練和運動員,比如羽毛球隊的林丹,隨著近年來曝光率不斷攀升,不知不覺中身份已經有所改變,不管林丹們愿意與否,社會和大眾媒體已經不再把他們作為一般運動員看待,他們從單純的一個優秀運動員,多少還是變得像個明星了,也因此稱之為“準明星”。而他們自己則沒有完成角色轉換,公眾形象和自身定位的錯位必然導致各種摩擦。
拿林丹來說,和他有關的新聞越來越偏離羽毛球專業領域。人們在大眾媒體上很容易找到關于他和謝杏芳恩恩愛愛、和陶菲克互不買賬一類的報道,還有近來新增加的他和李矛幾乎動手、和吉新鵬“疑似”動手的焦點新聞。當公眾和媒體越來越關注某個人的非專業行為以及所表現出來的特征,說明大家已經不自覺地把這個人當明星看了。
對于一個明星,大眾媒體很愿意把那些與專業技能無關的東西同專業表現掛鉤。例如有人非常喜歡用丁俊暉沒怎么讀過書來解釋他輸球的原因,對林丹“打人”的批評則一定要往他大賽首輪輸球、決賽掉鏈子上扯,甚至連帶扯上羽毛球隊最近狀態不好。這種小題大做、生搬硬套是眼球經濟下消費明星的慣用模式,很難為專業人士所接受。
很大程度上,像跳水隊、羽毛球隊或者其他運動隊和媒體之間互不買賬,表面上方式多樣,根源大抵一致,如丁俊暉“童言無忌”所說:根本不懂球也敢寫。所以,這幾次媒體發起的批評,在運動隊里的專業人士們那里得到的回應基本是敷衍,也注定只能是敷衍。
從這次所謂林丹“打教練”事件中,更值得關注的,是隨著他們不斷取得新的成績和突破,更由于體育商業化、明星化以及隨之而來的泛娛樂化不可逆轉,中國的體育“準明星”們,應該懂得如何像一個真正的明星那樣面對媒體和公眾——不管林丹或其他運動員愿意與否。
他們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個性。沒有個性的運動員成不了明星,但成為明星之后,曾經賴以成名的個性也許會成為被攻擊的靶子。過去曾經有很多人喜歡某種個性,所以一個明星誕生了;但是還有很多人不喜歡這種個性,一旦時機成熟,同樣的個性也許會毀掉這個明星的形象。
他們也應該掌握危機公關的能力。明星不可能不犯錯,而且會因為明星身份使其錯誤被人為放大。大眾媒體會用話語權來強迫一個明星充當道德楷模——誰讓你是明星呢?其實一次正式的新聞發布會,一次正式的道歉,不僅有助于迅速平息風波,甚至有助于提升印象。媒體有時候只是希望明星們不那么強勢,只要對批評稍微有所回應,完全無損于自身,卻足以滿足媒體的虛榮心。
在體育明星化過程中,林丹和其他一些教練員、運動員是得到了實惠的,只要看看各種廣告和商業活動中他們所占的分量就知道。
在利用自己“準明星”身份享受體育市場利益分配好處的同時,卻希望公眾和媒體仍然像對待傳統的普通國家隊員那樣去對待他們,并把他們當做為國爭光的排頭兵來呵護,恐怕就有些一廂情愿了。正是這種一廂情愿的心理,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批評,“準明星”們總是舉止失措,欲蓋彌彰百般遮掩,卻越描越黑,將簡單問題復雜化,引發媒體批評的第二輪攻擊波。
從“準明星”成為真正的明星,林丹和其他優秀運動員們有很多事情要學會做,如何面對媒體和媒體批評,恐怕也是其中之一。如果通過這些風波,林丹們能夠知道除了享受明星待遇,還需要付出些什么,也就沒有白挨一場批評。 ★
(作者為中央電視臺奧運頻道解說員)
圖片報道 | 更多>> |
|
- [個唱]范范個唱 張韶涵助陣破不和傳言
- [情感]男子街頭菜刀劫持女友
- [電影]《非誠勿擾》片花
- [國際]烏克蘭議員在國會比試拳腳
- [娛樂]庾澄慶說沒與伊能靜離婚
- [星光]小S臺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語晨與周杰倫緋聞成焦點
- [科教]南極科考雪龍船遭遇強氣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