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馬可·波羅的足跡(我和中國的故事)
我從小就崇拜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后來也因此成為一名導游。我已經75歲了,常年徒步旅行讓我的身體依然健碩,我也沒有戴過一天老花鏡。
我對中國的向往大概始于20多年前。當時,有一名來自北京的留學生居住在我家,與她的相處讓我開始關注中國。之后,我反復閱讀《馬可·波羅游記》,試圖通過書中的描述來了解中國,書中提到的古絲綢之路更是令我著迷。
2018年,我產生了徒步重走古絲綢之路的想法——用3至4年時間,徒步2.2萬公里,穿越15個國家,從威尼斯走到北京。起初,當我的孩子們聽說年過古稀的我要實施這一計劃,都覺得是天方夜譚。但看到我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他們最終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更多的支持來自陌生的人們。為能圓夢,我在網上發布了重走古絲綢之路的計劃,希望得到資助。當時,意大利意中交流協會主席、旅意華僑朱裕華看到相關信息后主動與我聯系,表示愿意給我提供支持。他還為我策劃了具體的方案和路線,并專門組建了一支為我服務的志愿團隊——這也成為我此行路上最堅強的后盾。
2022年4月26日,背著裝有《馬可·波羅游記》、威尼斯市旗、中國平安香囊等物品的32斤重的雙肩包,在家人、朋友們的歡送下,我從威尼斯的拉扎萊托·納沃島啟程。兩年多來,我克服了各種現實困難和心理壓力,跋山涉水,穿梭于不同國家的城市和鄉村,了解沿線各地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在探尋古道遺跡的過程中體會著世間滄桑巨變。截至目前,我已順利穿越了意大利、塞爾維亞、土耳其、伊朗、哈薩克斯坦等14個國家。
每到一處,我都與當地民眾進行深入的交流,這不但增進了我對不同種族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使我對古絲綢之路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認識和感悟。無論是土耳其薩夫蘭博盧的驛站遺址,還是伊朗現存的商隊驛站,抑或是烏茲別克斯坦希瓦古城中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都能使人聯想到當時古絲綢之路的繁華景象。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古絲綢之路為亞歐大陸商品物產大流通、科學技術大傳播、思想觀念大碰撞、多元文化大交融作出巨大貢獻”。
踏著千年的歷史塵埃一路走來,我看到隨著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國家和人民從中受惠。由中國承建的公路、鐵路、跨海大橋等諸多民生工程,有力造福著共建國家人民。
在克羅地亞,我看到由中國企業承建的佩列沙茨跨海大橋,讓該國實現了連接南北國土的夙愿;在烏茲別克斯坦,我看到中烏合資建立的鵬盛工業園,引進中國滴灌種植技術大面積種植蔬菜,在實現大規模生產的同時極大減少了用工成本;在塔吉克斯坦,我看到中國企業讓年久失修的中塔公路重新煥發生機。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十分贊同中國宋代詩人陸游的這句詩。700多年前,馬可·波羅在行萬里路后,寫下了《馬可·波羅游記》,轟動了整個歐洲,激起了無數西方人士對中國的向往。700多年后,我帶著《馬可·波羅游記》走在前人走過的“黃金古道”上,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回望一路旅程,我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和我一樣年紀的朋友:勇敢去追夢,沒有什么不可以!
按照計劃,今年夏天我就要抵達向往已久的中國。圓夢在即,心潮澎湃。希望我能追尋馬可·波羅的足跡,深入了解今天的中國,一路播撒友誼的種子。
(作者為意大利徒步旅行者維娜·卡瑪洛塔,意大利意中交流協會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