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
對,大題小做,從小的人性、家庭、生命出發。所以這樣的話我們就會看到,一個是真實歷史題材,大家看這個調查的結果,就是真實歷史題材占了55.1%,在網絡里,新浪網的調查。55.1%的人認為真實的歷史造成了大家的震撼。
另外一個就是,馮小剛導演這個10多年通過賀歲片開始,讓他得到了一個品牌,讓大家有充分地信任度,就是看馮導的電影,對大家來說是一個質量上的保證,或者讓你感動,讓你笑,都會有一個非常好的保障。
主持人:
是,這部電影能否最終獲得認可,獲得成功,可能還需要票房和市場的一個檢驗。但已經有人在說了,這一部電影標志者現實主義電影的一個重生,究竟能不能這樣說,我們繼續關注。
(播放短片)
記者:
中國的影視界運用高科技的現狀是怎么樣呢?多不多?
馮小剛:
很不理想,還很落后。一方面是沒有資金,還有一方面是人也不行。
解說:
這是1994年馮小剛接受采訪時候的一段錄像,那一年他導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那個時候馮小剛還在展望高科技在影視上的應用。然而,16年后的今天,推出《唐山大地震》的他已經不再將高科技掛在嘴邊了。
馮小剛:
什么時候,我覺得你要是圍繞著人講故事,以人為核心,表達人的情感,我覺得這個在任何時候,其實觀眾都是最買賬的。
解說:
從對高科技的冀望,到強調表達人的情感,馮小剛的選擇更符合人性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法則,馮小剛在唐山的走訪中,他一直不相信這樣的事實,地震后的唐山沒有哭聲。
馮小剛:
最打動我的就是地震只有二十三秒,但是余震卻持續了三十二年。我們指的這個余震的這三十二年就是對人心的那種傷害。當災難的颶風掃過之后,一切都不復存在了。但是,唯一留下來的一個東西就是親情,就是靠著這個唯一生下來的親情,支撐著他們日后的生活。這是他們活下去的一種希望和勇氣。
解說:
表達人的感情,不僅為馮小剛的《唐山大地震》贏得了極高的票房希望,還為國產電影帶來很大的啟示。
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唐山大地震》給國產電影很大的啟示,電影還是應該與人心結合在一起,不能原理人心,我們可能找到很多獵奇的故事,制造花里胡哨的噱頭,但因為不能與觀眾的心契合,可能也有一定的票房,口碑卻是肯定不行的。
去年年末,國家大劇院里隆重上演了第一部原創的現實主義題材歌劇,這部向山村教師,向普通人致敬的劇本作者是和馮小剛有過愉快合作的作家劉恒。
(字幕提示)
我們想讀書,我們想學習,我們想長大以后,看看天外面。老師,老師,回來吧。
劉恒(山村女教師編劇):
我覺得這個題材的主要意義是在,一個是它涉及到農村跟都市的一個巨大的經濟差別和社會差別,這個是中國在當代的一個主要的困境,既是一個政治困境也是一個社會困進,彌補這個差距,將是一個特別漫長的任務。
解說:
為了這個劇本,40天閉關寫作里,劉恒始終沉浸其中,甚至幾度把自己寫哭。他認為這樣的題材能真正打動人,也最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對現實生活的關注,為馮小剛、劉恒贏得了觀眾們的心,也為他們贏得了可觀的票房。
資料顯示,2009年,全國城市的電影票房收入達到62.06億元,我國電影票房首次突破60億元,同比增幅高達42.96%,而在今年,僅僅是上半年,全國城市電影票房收入就超過48億元。
面對如此火爆的電影市場,新影聯副總經理高軍卻對投資國產電影表現出了極大的憂慮。他說每年我國拍攝400多部影片,但賺錢的并不多,由于業外投資者缺少專業人士的指導和把控,是一種跟風投機式的投資,這種投資風險極高。目前我國電影業的虧損率已經高達70%。
馮小剛:
都到位了嗎?趕緊落實,拍了。實拍。趕緊下雨。
同期:
開始。
解說:
作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唐山大地震》究竟在每個人心中引起多大的余震并不一樣,然而現實主義題材的生命力究竟有多大,或許才是值得我們每個人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主持人:
具體到一部作品,我想你可以選擇去看它或不看它,喜歡它或不喜歡它。但是對于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我想我們必須選擇支持它。《唐山大地震》畢竟也說的是34年前的一件事了,和當下中國社會心理的契合是在哪兒呢?
張頤武:
我覺得它一個是說把我們的最原始的生命的感情,倫理家庭的感情,因為中國人最重家庭倫理的感情,這些波折是在30多年大家一起走過來的,中國人共同走過的道路,所以大家的經驗,大家的感情和這個現實緊緊地共鳴,共鳴這個概念其實非常重要的,就是說既要表現現實,但是這個現實是要找到和觀眾之間起到共鳴的點。我們的電影里面有些東西并不是不反映現實,但是它的現實往往找不到觀眾感動的那個點,讓觀眾感受到自己的生活,自己被觸動的那種感覺,沒有這個就不行。
參與互動(0) | 【編輯:張哉麟】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