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在美國獨立電影頂級盛會圣丹斯電影節上,關于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紀錄片首映,再次把他30年前的性丑聞呈現在觀眾面前。
目的:展現黑暗審判
1977年,波蘭斯基因與一名13歲幼女發生關系被千夫所指,為躲避牢獄之災,他逃離美國從此再也沒回去。這部紀錄片《羅曼.波蘭斯基:被通緝與被需要》上周日在圣丹斯首次亮相。導演瑪麗娜.齊諾維奇表示,紀錄片不是為波蘭斯基開脫,而是向觀眾展現當年司法審判的黑暗和“媒體審判”的強大,讓觀眾重新審視案件。波蘭斯基后來在法國開始新生活,并憑借《鋼琴家》獲2003年奧斯卡最佳導演,盡管美國給他電影最高榮譽,但他沒回去領獎,也沒洗脫惡名。
這部紀錄片在猶他州首映后,得獎呼聲很高。導演齊諾維奇已和維恩斯坦影業簽下全球發行合約,HBO已取得北美地區的播映權。
內容:榮譽與罪名
影片始于一段波蘭斯基個人訪談檔案片,他承認自己喜歡年輕女子,不過他認為大部分男人都這樣。導演齊諾維奇很快把鏡頭切換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好萊塢,雖然有濃重的口音,波蘭斯基依然是萬眾矚目的焦點,拍攝的《羅絲瑪麗的嬰兒》等片紅極一時。“對我而言,這像一場夢,關于70年代的夢,”
齊諾維奇把資料膠片同采訪結合起來,創作出一個朦朧又迷人的時代。影片也展現了波蘭斯基的妻子莎朗.塔特被謀殺的悲慘事實。“這是個永恒的故事,因為他是名人,案件也很敏感。”齊諾維奇還涉及波蘭斯基2003年被提名奧斯卡時的情況,當時關于他會否回美國領獎備受關注。齊諾維奇看到一段采訪被害人及其律師的錄像,律師暗示當年的審判不公正。齊諾維奇決心查明真相,她找到波蘭斯基的律師、被害人及其律師、執法官員、電影界同事及報道事件的記者等人。他們都認為,法官的行為確實令人不解,遺憾的是他已不在人世。盡管波蘭斯基承認他的非法行為,精神科專家也認為他不是性變態,辯護和起訴雙方都覺得緩刑已足夠,并不需要入獄。齊諾維奇推測,波蘭斯基可能害怕輿論強大的力量會導致不公正審判才逃跑。
結局:案件無法判決
現年74歲的波蘭斯基拒絕接受齊諾維奇的采訪。“我見過他,”齊諾維奇說,“他對我講述這段故事非常感激,但感覺如果接受我的采訪就像自我宣傳,我想他的本意是好的。”
影片的結尾展示了波蘭斯基在法國如何受到尊敬和歡迎。齊諾維奇認為即使波蘭斯基洗清罪名也不會回到美國定居。“我想這個故事就是《二十二條軍規》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上演。”齊諾維奇說,“這是我個人的理解,他不想回來,除非案件了結了。但問題就是,法官在波蘭斯基回美國之前不想了結。”
在電影結尾,觀眾會發現為什么這個案件永遠都無法判決。□汪海燕編譯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