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扮得像醉鬼的成龍神仙考試沒通過,后來教外國小伙功夫以滿足虛榮心。他在沙漠里準備“急急如律令”求雨,結果被李連杰尿了一泡,狼狽不堪。白發魔女李冰冰出現在流沙河,攔阻手拿金箍棒的波士頓菜鳥,疾如導彈的頭發那才叫“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李冰冰愁的是“如何長生不老”,因此,綠色的瓶瓶罐罐是她的終極目標。但那些神奇液體卻被躺在擔架上的成龍像酒一樣喝掉了,恢復元氣的成龍后來還當胸給了李冰冰結結實實一拳,打得好些男觀眾喟嘆不已。《功夫之王》最丑化的是劉亦菲,“金燕子”前半部面部皮膚就像抹了煤灰,后來總算把臉弄干凈了,含情脈脈稱贊美國青年“兩年前你還不濟,現在卻能跟我并肩戰斗”———也沒什么下文,據說是后來把大好青年初吻戲剪掉了,我特別想問:是誰讓剪掉的?!作為劉妹妹的粉絲,我有權利花70塊錢看到她的初吻,但《功夫之王》只給我看她不發情而發飆的一幕,這很讓人著急。
如果用“無極”體詮釋,《功夫之王》可以別稱為“一根金箍棒引發的血案”,但里面的哲學意味濃得像墨,比《無極》有余韻多了。比如李連杰在山洞里突然神叨叨講出句:要學會呼吸,后來成龍也嘀咕了一兩句類似名言。從這個細節看出,老外編導在長期觀賞香港功夫電影的同時,業余也看看東方哲學著作。但那片頭被人打片尾打趴小混混的波士頓男孩,分明又是典型的美國式成長發育過程,跟《變形金剛》里那個幫外星人打架的小伙子沒什么區別。這種“東西雜交”貫穿《功夫之王》始終。
全球化語境下的金箍棒大概才是真正的如意金箍棒,它可以沒有阻力地隨意借用傳世名著的兩三符號搗鼓出一部有功夫、美女、特效、風景、小幽默的賣座商業電影。《大話西游》好歹90%以上人物源自《西游記》,《功夫之王》就只有齊天大圣、玉皇大帝靠點譜,成龍不是八戒亦菲也非觀音。責怪老外“不忠于原著”可能很扯淡,我們自己拍老外的原著,老外看了也會掩鼻而笑,更何況“大圣”故事本來就是神話,編了也就編了。在全球化語境下要求“原汁原味”一定不可能做到多方討好,《功夫之王》對中外票房的均衡追求,導致了如下結構模式:國際級功夫巨星+國內受歡迎女演員+西方式獵奇故事+東方有代表性符號,間或還夾雜有東方哲學、學功夫搞笑片段等等邊角余料。
當年的《臥虎藏龍》在歐美大火,國內票房平平。《功夫之王》在藝術上的追求肯定沒《臥虎藏龍》高遠,但它票房上的追求可能算計得更精細、更平衡。100分鐘里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波士頓小伙用不咸不淡的漢語提到偶像李小龍,李連杰和成龍卻一頭霧水面面相覷。實際上,李小龍名字里的“李”和“龍”都跟二人有交接,作為二人共同徒弟的金發碧眼男青年,是不是也可以別稱為全球化語境下的新“李”“小”“龍”呢,且東西雜交,背景魔幻?
□譚飛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