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集團宣布吳宇森的浪漫史詩巨片《赤壁》上周末票房已經破億——據不完全統計,從7月10日零點開始至7月13日24時止,《赤壁》在內地公映4天,票房高達1億8百萬。 中新社發 吳芒子 攝
|
中影集團宣布吳宇森的浪漫史詩巨片《赤壁》上周末票房已經破億——據不完全統計,從7月10日零點開始至7月13日24時止,《赤壁》在內地公映4天,票房高達1億8百萬。 中新社發 吳芒子 攝
|
方北辰,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歷史學博士,三國文化知名學者。
研究三國歷史的學術專著包括《三國志注釋》《孫權新傳》《曹丕新傳》《劉備新傳》《三國志諸葛亮傳導讀》等等。曾在《赤壁》成都全球首映慶典之前,為成都市民提前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武侯夜話”講座。
這個夏天,《赤壁》不僅創造了票房4天過億的神話,更是在網絡上催生了眾多“三國問題專家”:到處充斥著給《赤壁》的歷史問題挑刺的人們!
劉備長期堅持為兄弟編草鞋有可能嗎?張飛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有典故嗎?關羽帶孩子朗讀“關關雎鳩”有根據嗎?本報記者特約三國史專家方北辰教授,為這些問題找出一個權威的答案。
周瑜來到劉備軍營。這是他第一次見到劉關張。劉關張表現出來有幾個細節,在看電影的時候引起了觀眾的笑場。
成都商報:影片中,關羽正在教一群小孩子讀書,“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時一個孩子問:“我們都吃不飽飯了,還讀這些干嘛?”關羽回答:“讀好了書,長大以后才有飯吃。”這個回答符合關羽的性格嗎?他教給孩子們這篇《詩經》里的愛情詩,合理嗎?歷史上的關羽是不是真的很有文化?傳說中的關羽夜讀《春秋》是后人杜撰的嗎?
方北辰:準確地說,關羽喜好的是閱讀《左傳》,而非《春秋》。關公愛讀《左傳》,史書上那是有明確記載的。陳壽《三國志·關羽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說:“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他把《左傳》讀得來可以隨口背誦其中的文句,可見他并非胸無點墨,而是頗有幾點墨水。但是,這個情節引人發笑,不是因為關公從來沒有當過私塾老師,而是教毛桃子娃娃們學習男女情事的愛情詩,性教育恐怕太早了點。再加上是由五虎上將之首的關二爺來教,更有點匪夷所思。其實,若是他給娃娃們講《左傳》的有趣故事,可能就好了。《左傳》里面的有趣故事多得很嘛。
成都商報:周瑜進來時張飛正在練習毛筆字,他寫的是隸書,字寫得不錯,得到了周瑜的稱贊。猛張飛真的能寫一手好字嗎?在很多人心目中,他是殺豬的,幾乎等于文盲。
方北辰:把張飛最初職業確定為肥豬生命的終結者,出自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回中的“麥酒屠豬”這句話。陳壽《三國志》中,沒有張飛是殺豬匠的記載。羅先生不僅把張飛弄到殺豬場去上崗就業,還把張飛原本的表字“益德”,改成了“翼德”。大概他覺得有羽翼才能夠飛翔,卻不知增長道德更是讓人飛翔的途徑。但是,電影中讓張飛寫隸書大字,倒是有一點根據,并非完全編造。在今四川渠縣城區東北的八濛山上,赫然有兩行隸書大字:“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于八濛,立馬勒石。”當地父老相傳,乃是張飛在此擊敗來犯的曹軍名將之一的張郃之后,使用丈八蛇矛在山壁上刻寫出來的。公元215年張飛在此激戰張郃,史文上有明確記載。至于是否真正出于張飛本人的手書,雖沒有明確證據,但是由他親筆書寫,也不是沒有可能。
成都商報:周瑜第一次見到劉備的時候,他正在認真地編一雙草鞋。關羽和張飛深情地說,這么多年,都是穿著大哥編的草鞋,真的很結實。劉備是編草鞋出身的不假,但他已經貴為“主公”,真的還在給弟弟們編草鞋么?而且一直堅持了多年。
方北辰:記載劉備生平的陳壽《三國志·先主傳》,對其早年的經歷是這樣說的:“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他很可憐,小時候家里的頂梁柱父親就死了。于是與母親“販履織席”,艱難維持生計。所謂的“販履”,也就是賣鞋子。沒有明說賣的是草鞋還是布鞋。鞋子從何而來?或許是自產自銷,也許是二道販子做轉手買賣。此處明確說明是他們家編織的東西,只有一樣,就是草席。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一回,介紹劉備的職業,也是“販履織席為業”,沒有變動。因此,如果要較真的話,說他編草鞋,只是一種可能性。至于當上“主公”之后,他還當不當編編匠?我的看法是,艱難困苦,處在低潮,實在沒得銀子買鞋穿的時候,編幾雙來應急是可能的。但“這么多年”,都把二弟、三弟的草鞋包了,恐怕就有疑問。赤壁之戰之前,劉備的事業一直極為坎坷曲折,屢起屢敗,單是妻室兒女被敵方俘虜,就有三次之多。他的第一要務,是要趕緊打出一塊立身之地,不可能有那樣多的閑工夫去精心照顧兩個兄弟伙的腳板問題。
劉備護送民眾撤退那場戲,很多人都很熟悉,因為有趙子龍單騎護幼主的情節,而其中劉備摔阿斗的典故尤其讓人印象深刻。但在《赤壁》當中,劉備并未摔自己的兒子,而是緊緊擁抱了趙云。
成都商報:歷史上劉備到底有沒有摔過阿斗?您覺得電影把這段經典的情節從人們的印象中取掉了,是出于什么原因?
方北辰:劉備摔阿斗的情節,陳壽的《三國志》沒有記載。應當是羅貫中的虛構。后人對此情節多有質疑,認為美化劉備過分,反而弄巧成拙,使劉備作秀的色彩太重了。電影去除這一情節,我個人認為是恰當的。
諸葛亮為小喬難產的母馬接生,面對新生的小馬駒,小喬問周瑜應該取什么名字。周瑜說,這匹馬誕生在荊楚之地,應該取一個荊楚之地的名字,他想了想,給馬駒取名為“萌萌”。
成都商報:“萌萌”這個名字和荊楚之地有什么關系?
方北辰:“萌”字的含義,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是“草木芽也”。也就是說,當時的“萌”,是指草木剛剛長出來的新芽。荊楚之地的新芽是萌,巴蜀之地的新芽也是萌,可見與荊楚的地域沒有關系。要想和荊楚有關,干脆取“荊荊”或“楚楚”好了。(《赤壁》編劇就這個問題接受記者采訪時,直稱為小馬取名“萌萌”其實是吳宇森與觀眾開的一個玩笑,“萌萌”與“荊楚”確實沒有什么關系,導演只是不想這部電影太沉重)
《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舌戰群儒是非常精彩的一段,但在《赤壁》中,諸葛亮根本就沒和群儒交鋒,現場的情況成為一個特殊的形態:群儒力勸孫權,諸葛亮也力勸孫權,諸葛亮“舌戰群儒”變成了說服孫權,整個矛盾從諸葛亮和群儒身上移開,集中在了孫權一個人身上。
成都商報:舌戰群儒是杜撰的么?歷史上孫劉結盟中,諸葛亮究竟做了什么?
方北辰:諸葛亮舌戰群儒,出自《三國演義》,陳壽的史書《三國志》沒有這樣的記載。在羅貫中的筆下,赤壁之戰的第一號主角是諸葛亮,所以他要從多方面來加重諸葛亮的主導作用,包括虛構出舌戰群儒的精彩篇章。但是,從歷史的真實而言,諸葛亮所起的作用,只是勸說孫權與劉備結成抗戰聯盟。而孫劉聯盟之中,主力軍團是孫吳一方;孫吳能否投入抗戰,孫權的態度又是關鍵的關鍵。電影將焦點投射在孫權身上,符合歷史的真實。孫權最后下定決心與曹操一決雌雄,是基于周瑜和魯肅對敵情的清醒分析。
劉備護送民眾逃跑的場景,是《三國演義》里塑造劉備仁主形象的精彩一筆。在這場戲中,劉備與諸葛亮、趙子龍等人嘴里數度說出了一個詞:“老百姓”。
成都商報:三國的時候,人們會講“老百姓”這個詞么?“老百姓”最早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流行的?
方北辰:三國時期有“百姓”一詞,指民眾。但是沒有“老百姓”。“老百姓”這一口語的出現,具體在何時,我沒有研究,但可以肯定三國時沒得。其實,影片中只說“百姓”好了,又通俗,又不搞笑。
在《赤壁》中,孫尚香抗拒哥哥為她定下的親事,甚至蔑視劉備;她喜歡騎馬,喜歡打仗和捉弄人,對劉備點穴,下手還挺狠,還曾讓魯肅狼狽不堪。她獨立,有勇氣,鼓勵孫權不向曹操屈服。這個孫尚香,代表了女性覺醒,其實有點“港”。
成都商報:歷史上的孫尚香是什么樣的一位女子?
方北辰:歷史上孫權之妹實有其人,嫁給劉備也不假。但是芳名是什么,史書沒有記載。“孫尚香”這個名字,大約出自戲曲。孫尚香(這里權且這樣叫她)出自尚武之風濃厚的富春(今浙江富陽市)孫氏,父兄戎馬生涯,使得她也頗具英武之氣。陳壽在《三國志·法正傳》中寫道:“孫權以妹妻先主,妹才捷剛猛,有諸兄之風。侍婢百余人,皆親執刀侍立。先主每入,心常凜凜。”這孫小妹生就是男兒性格,又是獨生女,老媽寵著,哥哥們護著,有點“港”,有點“潮”,那是自然。騎馬打仗,也不在話下。只是她能不能點穴,史書上沒有說。如果真能點穴,劉備進洞房就更是可怕了。
在《赤壁》中,這瑜亮之間的關系,吳宇森做了嶄新解讀,兩位英雄惺惺相惜,從一開始的互相仰慕但有點隔閡,到接下來的默契十足,再到將來可能成為敵人的感慨,這段朋友關系跌宕而充滿人情味。
成都商報:在赤壁大戰中,究竟是諸葛亮的功勞大,還是周瑜的功勞大?
方北辰:電影把《赤壁》第一主角定為周瑜,是尊重歷史的,當時諸葛亮僅28歲(一說27歲),按照今天的說法也算“80后”了,真正主導指揮赤壁之戰的孫劉聯軍主帥其實是周瑜。
本報記者 潘媛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