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姜文
1963年出生
1984年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
1985年涉足影壇,迅速成為電影明星
1994年嘗試電影導演
電影作品曾在威尼斯、戛納等國際電影節上獲獎
2007年,在沉寂了七年之后,導演姜文推出自己的第三部電影作品《太陽照常升起》。從影二十多年來,姜文在演員和導演這兩個角色之間不停轉換,而不論是作為演員,還是作為導演,姜文以及他的個性一直都是人們談論的話題。
王志:有這么一句話,姜文是導演最難搞定的演員,姜文是演員最難搞定的導演,我不知道這是夸您呢,還是批評您,你自己怎么評價?
姜文:我好像也聽說過,但是我不知道說的是誰。首先這么說吧,好搞定是什么意思,干嘛要好搞定,你覺得你是個好搞定的人嗎?
王志:那你認為搞定是什么意思?
姜文:我覺得拍戲的時候,我不會想搞定這倆字的,我是一個主人,我招待大家來我家吃飯,我得告訴人家坐哪兒,衣服脫哪兒,水在哪兒,酒在哪兒,甚至給你倒了,擱在手里,完了介紹你認識他,介紹你跟他聊聊,這就是導演,人家舒服了把戲演好了,這不存在搞定不搞定的問題。除非我笨到那種程度,非讓你變出一把椅子,非讓你喝你不愛喝的東西,那就不好搞定了。
影片《太陽照常升起》在公映后引發眾多爭議,成為2007年文化界的一個獨特現象。在這部影片中,姜文通過四個相對獨立的故事,講述了上個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之間,幾個中國家庭的生活遭遇與情感變故,但影片獨特的敘述方式,以及導演想通過影片表達的意圖,讓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感到有些疑惑。
記者:《太陽》出來以后,有沒有聽到批評,有沒有關注過很多觀眾說我看不懂?
姜文:有啊,有啊。包括我跟我媽打電話,我媽看完了她好長時間,她還停在這個電影里邊,她說我還在想這事兒,我說你在想什么,那你就是沒看懂,她說不是,這事兒誰跟誰我是能看懂,然后我媽問了我一句話,說我是看懂了這些,但是你要告訴我什么呢,她是個教師出身,她要跟我談論主題,后來我就說,你再想想,我不告訴你,她說你為什么不告訴我,我是說,這件事我是希望大家得出自己的結論,得出自己的主題,我覺得有影響的電影應該這樣做,你告訴一個簡單主題有什么意義,我們小時候讀課文,老師也告訴我們主題,也幫助我們分析主題,但是等你長大了之后,你再看那篇課文的時候你會想,我看懂的不是他說的那樣,我得出的是另外一個主題,對吧,所以我希望電影也不要那樣。
記者:我覺得姜文可以有另外一種敘述方式,為什么不呢?
姜文:你說得很對。它其實是一個很長的故事,甚至也可以說是一個歷史,但是它不是電影,我覺得。什么是電影,我是這么想一件事,電影是假如它的這個物理時間是固定的,比如兩個小時,怎么在物理時間相對固定的情況下,拓展它的生理時間和心理時間。
記者:那電影首先是給人看的呀?
姜文:是,當然要給人看。就是說方便面式的電影,大家反正拿起來就能吃,吃了也不討厭,然后完了也就忘了,這很好,我覺得沒有什么不好,可以有,而且要大量的有,這個市場才能有意思,但是僅僅是這樣的話,我想每個人會不滿足的,讓你老吃方便面你能舒服嗎,讓你天天看斯皮爾伯格,你能舒服嗎。
記者:所以看完這部影片,又有評論說,這就是一部姜文的電影?
姜文:我看到了,很姜文。假如我是你的話,我看到的是對電影的一種迷戀,或者說是對觀眾的一種尊重,如果說對別人的尊重也叫做張狂,或者對于一件事情的迷戀也叫張狂的話,那我就要這倆字了,那就叫張狂。
獲獎和票房通常是衡量一部影片的兩個重要指標,2007年,《太陽照常升起》入選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姜文攜影片主創高調出場,但最終的結果卻是一無所獲。而華人導演李安則憑借影片《色•戒》第二次捧得金獅獎,成為華人導演中的最大贏家。
記者:就是一無所獲,你失望嗎?
姜文:我不失望。也不意外,去之前就做好了幾種準備,這是其中的一種。不是突然的一個消息。
記者:但是出發之前你可不是那么說的。
姜文:出發當然得“忽悠”了,而且我也說過,我說趕集去嘛,趕集去,有掙了錢的,有丟了錢的,有賠了錢的,有買著東西,有沒買著東西的。
記者:別人會說,姜文吃不到葡萄所以說葡萄是酸的, 你對電影節是怎么看的?
姜文:沒有沒有,我很喜歡電影節,我覺得有機會我還會去,其實歷屆的電影節都是這樣的,每一屆,為什么前面寫上一個數,哪年哪年的,就跟那個紅酒似的,你趕上這一年他就沒有什么好片,他也得有一個金棕櫚或者金獅,趕上這一年好片瘀了,那可能好多好片就沒了,好,就是高個里面還拔了一個,就跟酒似的,哪年是豐收年,哪年是欠收年,這是很有意思的。所以對于我來說,第一我不意外,第二我甚至欣喜了起來。
記者:沒有得獎,你會擔心影響票房嗎?
姜文:也不一定真的就直接這么影響票房,我們也看到過一些得獎的片子也不賣錢,有一些賣錢的也不一定去得獎,
記者:可能關系到導演的市場,導演的下一部電影是否有人來投資?
姜文:對我的經驗來說,我這三部電影都是投資方來找我的,投資比我還積極和勇敢。因為你不能想象所有的資本家都是沒有頭腦,沒有激情的。他(投資人)甚至跟我說過,什么時候我們拍一個電影不考慮獎,不考慮票房,那才叫真正的創作,我說行。
記者:那可能你是個幸運的導演,可以不考慮票房,可以不在乎得獎?
姜文:我不是不關心,我都關心,獎我也關心,票房我也關心。但是真正的一個創作的初衷,你要發自內心排除雜念,你才有可能有所謂的票房和獎,如果你有特別多的雜念,即使你一時得到了你想要的,有清盤的時候,可能更慘,我為什么這么說呢,我相信任何事情是有代價的,我并不迷信,但是我相信平衡和代價,如果你一點兒不愛電影,而電影很愛你的話,你會還債的,有一天會還很多債。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姜文導演的第一部影片,其中混合了姜文對自己童年和青年時代的回憶。和影片中的男主角馬小軍一樣,姜文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父親是一名軍人,母親是一名教師。
高中畢業后,出于對電影和表演的喜愛,姜文報考了北京電影學院,但他卻落榜了。1980年,姜文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成為表演系的一名學生。
[1] [2] [3] [4] [5]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