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代表了臺灣電影的巔峰,他對電影語言的現代化有著突出的貢獻,他那種對電影語言進行拆解、顛覆的手法,通過電影對心靈透徹的剖析,已經超出電影的范疇,這種貢獻是可以放在文化藝術層面上的。他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讓他成為21世紀世界電影的先鋒,是世界電影殿堂級人物,全球電影的先驅。
可能楊德昌的創作超越了時代,因此臺灣傳統電影界沒有足夠認識到他的價值,我想未來的電影史家會作出更為公正、更進一步的分析,這個分析里一定會包含電影和文化上的雙重貢獻。
在我接觸的這么多中外導演中,他的談話最有力度,腦子最清醒,他的閱讀范圍之廣、對文化理解之透徹,中外都很少有人超過他。他是世界級的天才電影人,最開始學的是電機,電影意識的培養,來自兒時的繪畫和寫作,大家都知道他寫了一手相當好的文章。當然,他天才的形成也和大陸、臺灣、香港三地曾有過的隔閡相關,所以像他那樣的天才,今后幾十年都很難再出現。
我想臺灣電影界、華語電影界都會舉行紀念他的活動,但我希望活動的層次要高一些,不要簡單停留在電影上,要定位超越電影的文化藝術層面上。征得他的家人同意,進行充分的溝通后,我想今年金馬獎肯定會設置向他致敬的環節。
(電影研究者、臺灣金馬獎主席)
-學者評價
黃健業:臺灣影壇的重大損失
楊德昌導演病逝,無疑是臺灣甚至華語影壇的重大損失和難以接受的噩耗,他去美國之后和外界減少了接觸,我們也是突然得知死訊。
楊德昌最大的貢獻便是主導上世紀80年代初臺灣新電影運動。從1982年《光陰的故事》開始,楊德昌已展示出他細致成長經驗上的觀察和陰郁的青春。到了1983年《海灘的一天》審視了臺灣社會從日本文化變遷到上世紀80年代經濟蓬勃發展卻人際關系冷漠的悲劇。
1985年的《青梅竹馬》延續《海灘的一天》后段主題,經濟擴張也割裂了臺灣社會和親情關系,層次更見豐潤。接著1986年的《恐怖分子》從多線敘事發展成相當復雜的組群故事,不同階級、年齡有意無意間,構筑起傷害的羅網。5年后再出現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帶著楊德昌半自傳色彩的眷村成長觀察,社會的保守性摧毀了浪漫與天真,是他創作生涯中最貼近其主觀情感的作品。
1994和1996年的《獨立時代》及《麻將》風格則有了變化,添加了一些黑色喜劇式的手段,反映90年代臺灣社會敗落與腐蝕,表現其高度悲觀的感嘆。2000年他帶來了更有沉淀的《一一》,這是他特具的溫和人性感情及家庭主題的杰作,顯現了生命態度的厚實和綿密的世態觀察,為他拿下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楊德昌深刻的悲觀和冷冽的理性風格,成就了臺灣電影獨一無二的時代。楊德昌導演病逝,無疑是臺灣影壇的重大損失。
(曾任臺灣金馬獎評審,著有《楊德昌電影研究》一書)
-作品年表
1981年《十一個女人》中的《浮萍》
1982年《指望》(《光陰的故事》第二段)
1983年《海灘的一天》
1985年《青梅竹馬》
1986年《恐怖分子》
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94年《獨立時代》
1996年《麻將》
2000年《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