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2月22日電 北京晚報今日報道,隨著收藏市場的火爆和收藏愛好者隊伍的不斷壯大,國內越來越多的電視臺適應觀眾口味,開辦了與收藏有關的節目。不過讓人遺憾的是,對于一些收藏類節目過于娛樂化的傾向,專家提出質疑:信口開河的估價、現場暴力毀壞藝術品,甚至請演員當“托兒”的做法,極易讓知識性很強、很高雅的收藏變得低俗化。
“經常會有一些人帶著所謂的寶貝,捧著電視臺出具的證書來找我們,說電視臺請專家看了,他的藏品可以賣多少多少錢,讓我們按這個估價給拍賣出去,但是經過我們的專家鑒定,他們的東西百分之百的根本不值這個價,有的甚至還是贗品,”北京一家大型拍賣公司的老總曾經向記者抱怨。
北京一位著名的文物鑒定專家則揭露了一些節目的“內情”:“一家著名的電視臺請我去他們的收藏節目做嘉賓,但是去之前他們告訴我,到那里估價的時候必須得說11萬,我看了看他們那件東西,也就值三五萬,就拒絕了他們,之后他們再也不來找我了。”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收藏節目已經偏離了收藏品的藝術內涵和科學的收藏知識,而是單純把文物藝術品的真假當成了吸引觀眾眼球的“懸疑”,把文物藝術品的經濟價值當成可以吊足觀眾胃口的噱頭,有的節目甚至通過當場砸贗品制造“賣點”。
對于在電視節目中當場毀壞所謂“贗品”的做法,專家認為,中國自古每個朝代都有贗品產生,比如,明朝仿宋朝、清朝仿明朝制造的瓷器,后世書畫家仿前朝名家的書畫作品等比比皆是。從藝術性上來說,某些贗品同樣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有的贗品還是收藏者幾代家傳的,凝聚著濃厚的親情,一砸了之的做法,讓人在驚呼之余,更多的是感嘆和惋惜。
對于一些收藏節目的估價,一些真正的專家也表示了擔憂:因為現在的專家,特別是文物專家,多是從事學術研究的,每天待在博物館里面對的是國寶,很少接觸市場,對文物價值的鑒定很容易脫離市場,而把對某一收藏品個體的鑒定結果通過電視鏡頭“放大”之后,就很容易誤導收藏愛好者。
據一名參加過某收藏節目錄制的專家揭露,場上的持寶人是組織者找來的演員,寶物是組織者事先安排好的,有些持寶人對收藏根本不懂,純屬背臺詞兒,只是靠他們出色的表演天分蒙騙了電視機前不知情的觀眾。這樣的節目更是完全背離了收藏的真諦。(賈樹 丁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