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這位畫家出生的藝術家,近幾年因涉足繪畫以外的寫作和教學領域,受到社會的極大關注,年前又因辭職事件而被媒體再次推到曝光前沿。他不得已于元月31日關閉了他的博客。對于他的近況和想要說的許多話,許多人都非常關心。昨日,本報記者從人民文學出版社獲悉,他辭職后的第一本書《陳丹青、艾未未:非藝術訪談》于近日面世,該書的責任編輯馬玉梅向記者介紹說,這是陳丹青首次就藝術以外的話題談他的看法。
A 名流—給弄得不成人樣了
陳丹青今年52歲,因《西藏組畫》而名聲大噪,日后與羅中立的《父親》并稱為中國當代美術史的里程碑。2000年,他作為“百名人才引進計劃”中的一員,成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導師。日前,陳丹青以連續4年招不到一名碩士生為由,對現行的高校研究生招生體制發出質疑,“憤而辭職”。這讓他再次成為了全國藝術、教育界矚目的焦點。
記者看到陳丹青在博客上寫了一份“收攤的話”,對關注他的年輕讀者說:我的文字中凡涉及歷史、學問的,不可輕信。我沒有念過多少書,許多事說來不可靠,多謬誤,假如因我當過老師,又浪得虛名,就相信,便是對自己對學問又多一層謬誤了。我的見解,只是我的見解,并不就是正確,不過像諸位的留言一樣,“有此一說”,不可當真。學問的事情,藝術的事情,假如靠博客這么寫寫看看便能出花樣,哪有這么便宜的事。他說不要夸張一個人的作用,更不可看太高。如今一些社會“名流”給弄得不成人樣子,包括我,便是這樣子給弄壞掉的。陳丹青說他的講演,年輕人愛聽還上來要簽名,要拍照,他只好三陪小姐似地陪著耍,不然傷了年輕人的自尊心。他說:“現在容我說句狠話,真有出息的青年,不做這類事,我辭職、關博就是想徹底恢復我的個人狀態。”
B 申遺—就是叫你別拆了
該書的采訪撰稿人王寶菊告訴記者,在書中,陳丹青對中國文化談了他的見解。文化是一套價值觀。就是禮義廉恥信,就是溫良恭儉讓,就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倫,是先秦時代確立的。中國文化很重人際關系,就是從五倫里面走出來的。一整套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觀念,你再怎么西化,人際關系還是老一套。他說另一個對文化的定義,是藝術品,文學、音樂、繪畫。他對中國文化藝術的現狀有他的擔憂,現在國畫背后的精神和生活方式沒了,剩下了一個樣式。很多人又去弄油畫,幾萬人在吃油畫飯。剪紙、秦腔、河北梆子,幾千種玩意兒,有的在慢慢消失。只剩下幾個人在弄,那幾個人一死,就沒人弄了,他呼吁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要進行保護。
文化的再一個定義就是古代留下來的建筑。他說,中國歷史大約每隔兩百年一個周期,拆!現在,地面上能看到最古的建筑,也就是到明朝為止,其他號稱魏晉唐宋,大半是明清重修的。中國的磚瓦木石結構,容易壞,容易拆。問題是拆了兩千年,大樣式在,大風格沒斷。到近百年的一撥一撥拆,直到全中國變成西式建筑了。我們再怎么從凝固的藝術中感受中國文化的流傳。所以要弄文物保護單位、申請世界遺產,那意思就是叫你別拆了。
C 明星—討厭被人看死、煩死
馬玉梅告訴記者,編這本書,最大的感慨,陳丹青就是陳丹青,精英人物原來并不是要讓人高山仰止,妙人而已。說陳丹青是妙人,一是因為他的通脫:什么是主流?主流就是勢力,找主流就是“靠攏組織”。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一系列被剝奪的過程,體力、精力、注意力、記憶力慢慢被剝奪。什么是愛情的最高境界?好多怨偶。很老很老了,一生一世深仇大恨,至死不渝,那倒是很高的境界:人性的境界。
據馬玉梅說,陳丹青辭職后成為自由職業者,不再是名流了,他反而很灑脫。他一方面很通脫,一方面又很性情、柔軟、天真。他表達厭惡會直接用“我討厭”:“我討厭一群人臉上那種集體勢力的表情。這種表情只有一句話:你是錯的!我們是對的”。他說,“我討厭中國人對明星的心態,復雜、陰暗,巴望人家出事兒。明星被人看死,煩死。阮玲玉、張國榮,死給你看,可憐可敬”。他還時常被感動,“看到小民工偷閑找鬧,我感動極了,個個天性淳良”,“我被這些個各種男女吸引。凡是好奇、快樂、滑稽,對可笑的事物立即有回應,這樣的男女,我立即被吸引”。他表示,我感謝明星。否則你吃年夜飯,時間怎么過呀!
馬玉梅評價陳丹青老辣而不失天真,率性而不流于油滑,頂一個。 (蔡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