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對于《論語》和《莊子》的解讀最起碼促成了眾多國民關注經典、重溫經典。”北京“十博士抵制于丹”的事件余音猶在,近日重慶的10個博士又針鋒相對地聯名發表了《我們的一些看法———關于“于丹現象”和“抵制事件”》的聲明,將于丹再次推向前臺。在這份聲明中,重慶的博士們力挺于丹,并指責抵制者“太情緒化”。面對爭論,于丹選擇不作回應,而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則宣布《于丹〈莊子〉心得》將再加印100萬冊。
【爭論升級】
重慶十博士發聲明支持于丹
半個月前,一篇《我們為什么要將反對于丹之流進行到底》的聲明一公布,立即將此前利好于丹的輿論徹底打亂。由于十位聯名者多為來自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博士,且又言辭激烈,使質疑于丹的觀眾數量直線上升。不料,此方罵罷,另一邊的十位博士又登場了。幾天前,重慶大學、西南大學、四川外語學院等重慶高校的十位博士發表了《我們的一些看法———關于“于丹現象”和“抵制事件”》的聲明,旗幟鮮明地站到了于丹這邊。
在這份擁護者的聲明中,記者發現每一條內容差不多都針對抵制者聲明而發,火藥味很濃。比如抵制者認為于丹是“最淺薄的作者”,擁護者就說,漫罵“并不是進行學術批評的適當方式”,“我們認為,于丹的《心得》可能有謬誤之處,但既然是講‘心得’,不能因此而剝奪她‘說話’的權利”;抵制者認為于丹是在瞎說經典,擁護者卻認為,“于丹對于《論語》和《莊子》的解讀最起碼促成了眾多國民關注經典、重溫經典,因而在加強自身修養、完善生活方式方面有所裨益”。
釜底抽薪的是,北大、清華十博士的專業背景也遭到質疑。參與制定《我們的一些看法》的重慶大學錢峰博士直言,他在網上搜索了一下,發現北大、清華的博士中,只有徐晉如有點所謂的國學功底和成就,而署名排在第一位的劉根勤,是研究房地產的,朱崇科的研究方向是新馬地區的華人文學,其他人的學科那就更與《論語》無關了。記者注意到,重慶的十位博士中,專業學科與文學相關的有七位,其他三位分屬法學和經濟學。
【出版社受益】
于丹新書緊急加印100萬冊
“博士們不好好上課,又在借于丹之名自我炒作了!”《我們的一些看法》公布后,出乎意料地引起了網友的嘲諷。有網友尖銳地指出,重慶十博士口口聲聲說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權利,但他們對抵制者的冷嘲熱諷,本身就違背了自己的觀點。而聲明的最后一句,“假如聯名表態可以產生一些有益的社會效果的話,我們在此也不想有意回避用‘聯名’這一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態度”,該表述更被網友看成是自我炒作的一種表露。有個網友說得很幽默:“看到大學教授于丹出名了,同樣身處大學的博士們有點不平衡,于是跳出來想和教授混一碗飯吃。”
面對撲面而來的質疑,四川外語學院的董洪川博士表示,他們無意與誰爭對錯,只是想發表自己的看法,和大家探討,因為“錯誤是在交流和發現中去修正的,而不是通過簡單地取消別人的表達權和交流權來實現的”。
博士們心里到底怎么想,誰也無法考證,但出版社因此成為受益者,卻是不爭的事實。上周五,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宣布,該社出版的《于丹〈莊子〉心得》自3月3日在全國上市以來,首印100萬冊已全部售完,出版社已開始緊急加印100萬冊,投入全國各地市場。
“支持于丹的人想多買幾本送人,不支持人也想買一本,作為抨擊的依據,而旁觀者更想買一本了,因為爭論已經吊足了他們的胃口!名人就怕沒有爭議,沒有了爭議,一切都沒了!”一位出版界資深人士這樣告訴記者。
聲明摘要
>>正方重慶十博士
《我們的一些看法———關于“于丹現象”和“抵制事件”》
●于丹對于《論語》和《莊子》的解讀最起碼促成了眾多國民關注經典、重溫經典,因而在加強自身修養、完善生活方式方面有所裨益。
●于丹的《心得》可能有謬誤之處,但既然是講“心得”,不能因此而剝奪她“說話”的權利。
●觀眾和讀者有自己選擇的權利,觀眾有自己的鑒別能力,大眾不等于庸眾。
>>反方北京十博士
《我們為什么要將反對于丹之流進行到底》
●像于丹這樣一個古漢語知識連初中文化水平都達不到的“影視學博士”,僅僅靠耍嘴皮子就可以獲得社會榮譽,誰還會關心那些引導我們靈魂向上的力量?
●《百家講壇》應立即讓于丹下課,并向全國人民公開道歉。只有這樣,中國人才能夠重建我們的精神家園,中國文化才能在新世紀里重鑄輝煌,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加和諧。
●當于丹用《心靈雞湯》般的語言來猥褻孔子時,人們早就在不知不覺中被煮熟。
評論
于丹是誰?
不管罵者罵得有多難聽,贊者贊得有多甜美,爭議本身就已經在說明,于丹現在是如日中天。“如日中天”原本是媒體形容易中天的用語,但在目前這種局面中,恐怕沒有誰會懷疑于丹夠不上這個詞。說于丹的人多了,稱呼就有點混了,或許真應該像王朔在序言中自問“我是誰”問一句,于丹是誰?
于丹的稱號可謂五花八門,“影視系教授”、“學術超女”、“最淺薄的作者“、“傳統經典的推廣者”層出不窮。最近甚至有人因為于丹“霸占”《百家講壇》“十一”和春節兩個黃金檔,又送了她一個“女版張藝謀”的稱號。盡管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于丹,于丹仍然覺得自己本質還是一名教師,“教書是我的本職工作,我還是想和我的學生在一起,把書教好。”
話雖如此,在一些老師眼里,于丹卻有點“不務正業”。最近在某報開展的“于丹是教師的榜樣嗎”的討論中,一名來自溫州的蔡老師就指出,“于丹只是選擇了一個好的時機,利用了媒體而已。所以她的成功也僅僅是教師隊伍中極少數人的成功,并不具有普遍意義。對于絕大多數的教師來說,還得立足于扎實而科學的教學研究,還得面對我們自己的學生。”
對于“不務正業”的質疑,于丹曾多次予以否認,現在的她,平時在學校上課,雙休日等空閑時間則常常應邀去開講座或錄節目。不過于丹也承認自己“熱得太快,火得太猛”,“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媒體究竟在放大什么?有的時候,它放大的是一種喧囂和躁動,這里面肯定有浮躁,有泡沫。”在面對輿論的狂轟濫炸之中,搞媒體研究出身的于丹,能否不被異化,如愿繼續篤篤定定地“傳道授業解惑”,這里面還有許多功課要做。(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