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下午的紐約時代廣場,多個大屏幕電視都在直播在洛杉磯斯臺普斯中心舉行的邁克爾.杰克遜公眾追悼會,引來許多路人觀望駐足。 中新社發 孫宇挺 攝
-眼前一亮 林奕華專欄
美,本來就隱藏著優勝劣敗的政治角力:在邁克爾·杰克遜的臉上,與其說處處可見他對“美”的追求,不如說他是藉能改變多少便改變多少,來爭取更多的“愛”。對“愛”的渴求,在皮膚愈漂愈白、嘴唇愈整愈薄、頭發愈拉愈直、鼻梁也從扁闊變成長尖的人肉工程中可見一斑———那豈不就是他對“天生我是‘黑人’(非洲族裔)”的一種“恨”?
一個人若不是極端討厭自己,又何須千方百計把鏡中的自己“變”成“陌生人”?甚至,整形的成果可以與美不美、年輕不年輕等一般人相信的整容目的沒有關系———這人可以連鏡子也不照,只是追求心安理得:未必要別人看到一個更被欲望化的邁克爾·杰克遜,只是不想自己因“天生我是‘黑人’”而被(自己)憎恨。
杰克遜外觀上長年的大興土木———以至他的“收場”———免不了有著美國種族仇恨的千絲萬縷。任誰都不會因為美國出現首位非裔總統,而相信“黑白”矛盾已成過去。假如杰克遜作為流著阿美利堅血液的寵兒,也只能改變自己的形象進而改寫“文化”,奧巴馬或許已以行動改寫歷史,但并不代表一定能在“文化”層面上令種族問題有效削減———一個是流行樂巨星,一個是政治風云人物,兩種角色都叫“偶像”。“偶像”的力量偏偏可以構成力量的消耗:“愛”他們的人,一定有部分是不知道怎樣更愛或恨少一點自己的。又由于偶像的存在,可以讓他們把對自己復雜的感情投射成崇拜,變相造成暫時———或起碼在有“他”存在的一天———“我”(們)便無須面對自己的問題。
都說偶像在粉絲心目中要形象健康,其實是粉絲希望和他們自己保持一種純凈的關系。邁克爾·杰克遜雖已活了半世紀,卻微妙地完全符合這個條件———根本不用聲稱年年都是二十五歲,從他至今還未學會接受自己來看,即便活到風燭之年,他可能還是像個孩子般,在不斷“成長”和“發育”———雖然一切都要倚仗人工化的技術。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