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接受任何媒體采訪,這是演員李幼斌在接拍電視劇《闖關東》時,和出品方定下的約定,但這并未妨礙李幼斌成為新年在媒體亮相最多的演員。作為央視2008開年大戲,《闖關東》在央視一套、八套播出之后,春節期間,《闖關東》又在多家衛視播出,收視頻創新高!蛾J關東》劇組主創做客《焦點訪談》,暢談創作經歷。它成為繼電影《集結號》之后,又一部被《焦點訪談》關注的影視作品。《闖關東》“闖”出了一片“火熱”景象,使其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有一種歷史由平民寫就
“闖關東”這話在中國雖然婦孺皆知,但著名編劇高滿堂只是到了創作《闖關東》劇本時,才發現2000萬人300年間前赴后繼闖關東,竟然只是一部口頭文學,高滿堂沒有查閱到一部關于闖關東的資料和書籍。在習慣以朝代更替為主線的中國歷史中,闖關東這一由平民寫就的歷史,明顯的被忽略了。
從17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大約有2000多萬破產農民為謀求生路從中原逃亡到東北,這就是闖關東,其跨度之久,參與人口之巨,在人類遷徙史上是極為罕見的。與很多將視線聚焦在帝王將相的歷史劇不同的是,《闖關東》在為小人物樹碑立傳。以寫大時代中的小人物命運見長的高滿堂對此有著自己的思考:“創作《闖關東》就是想下決心寫出從日俄戰爭到‘九一八’這段歷史時期最底層的山東人闖關東,他們的求生運動,他們的不屈不撓,他們的生死歌哭,我們不想借一個歷史的天空去玩味欣賞宮廷權術,去抒發沒落貴族小姐少爺之情之慨,熒屏上這樣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于我們民族精神健康無益!
有一種生活叫傳奇
背負著為小人物樹碑立傳的責任,李幼斌扮演的朱開山走上了“闖關東”之路。一個大的故事背景,如果沒有樸實的生活、細膩的情節來支撐的話,只能落入說教的俗套中,而《闖關東》的編導卻給朱開山安排了一個近乎傳奇的生活,無論是其因參加義和團險被朝廷砍頭、逃到東北時的一無所有,還是后來他憑借勇敢、智慧和韌性,進山淘金,完成了一個富裕農民的原始積累都充滿了戲劇性,也讓整個故事變得豐富而有了觀賞性。
一個好漢三個幫,《闖關東》自然也不能成為李幼斌一人的獨角戲。朱家諸人被編劇安排到了各個行業中,有會做菜的朱家大兒子傳文,琢磨出了四大名菜,打響了朱家“山東菜館”的牌;有離家出走的二兒子傳武參加伐木、放排,最后磨煉成為一名愛國軍官;而三兒子傳杰從小跟岳父學習經商辦貨,琢磨出一整套商業謀略,開辦起民國東北三大煤礦之一的甲子溝煤礦;干女兒鮮兒“闖關東”路上與家人走失,一路學唱二人轉,并結合山東民謠呂劇,唱紅半邊天……一個家庭的奮斗史,折射出了整個闖關東的民生狀態,于是,平民的生活也就成為了傳奇,自然也就吸引著觀眾牽腸掛肚、一集不落地追看《闖關東》了。
有一種精神叫頑強
“義”當先“情”為重,是李幼斌扮演的朱開山的處事原則,這位平民英雄身上所代表的在逆境下絕不向惡勢力低頭、隱忍頑強的精神品德,成為貫穿全劇始終的精神氣節,而這種悲愴的、強悍的、富有生命力的精神氣節也讓觀眾受到了強烈震撼。“三百年闖關東,兩千萬人闖關東,究竟留下了什么?”這是編劇高滿堂在創作《闖關東》時一直思考的問題,他認為闖關東留下了一筆巨大精神財富,也驗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統美德的巨大持久力和魅力!蛾J關東》的導演張新建認為:“‘闖’的勁頭和精氣神,概括起來講,就是一種抗爭精神,跟自然環境抗爭,可以改變生存和生活狀態;與社會環境抗爭,可以改變命運;自己跟自己抗爭,把自己身上不良的東西剔除掉,吸收優秀的營養,提升自己!
《闖關東》在尋找和提煉一種精神,一種倔強的、頑強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振興所不可或缺的,這也正是《闖關東》備受廣大觀眾推崇熱捧的原因所在。 記者 賈妍
圖片報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