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歷史最悠久的流行音樂排行榜———誕生于上海的東方風云榜即將迎來新一屆頒獎。在角逐十大金曲的88首候選歌曲中,超過1/3的歌曲出自上年度首度發表單曲或專輯的新歌手,新面孔可謂占據了半壁江山。
新人輩出,看似喜人;然而,綜合近期各大音樂榜的評選結果,音樂界、唱片業人士不喜反憂。他們認為:新人“換茬”速度如走馬燈般,大多卻系“一片”甚至“一曲”成名,真能在歌壇留下印記的少之又少。
“流星”泛濫 “恒星”匱乏
“東方風云榜舉辦14年,第一屆獲得‘十大金曲獎’的歌手,如今一半以上已在唱片市場消失。”資深電臺DJ、SMG音樂部副總監韓磊表示,內地歌壇多“流星”、少“恒星”的狀況已持續多年,“新星”冒得快,“凋謝”得也快。
反觀歐美和港臺歌壇,常青樹比比皆是。如獲得第49屆格萊美獎最佳流行男歌手提名的保羅·麥卡特尼,以“披頭士”樂隊成員身份進入歌壇已超過40年。在港臺,走入不惑之年的“四大天王”仍保持著一年一張唱片的發片速度。周杰倫如今聲名如日中天,算算他進入歌壇其實也有10年了。韓磊認為:“老歌手長葆青春,新歌手不乏實力,這樣的歌壇才是良性發展的歌壇。”
打造歌壇中流砥柱
上海星岸音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王虎表示,優勝劣汰是市場規律,避免“流星”泛濫,考驗的是唱片公司對歌手的規劃是否到位、歌手本人的素質準備是否充分。無論是唱片公司還是歌手,心態都很關鍵,不能指望一曲成名或一夜躥紅。
音樂節目主持人曾曉萌認為,年輕人進入歌壇如果只想做明星,衣著光鮮、前呼后擁,一旦揮霍完黃金年齡,就難逃淪為“流星”的命運。只有精于練功、不斷學習,才可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對于唱片公司來說,簽下一個當下人氣正旺的“新面孔”,四處商演、代言、出演影視劇,固然可以短期內撈一票。但如果缺乏長遠的規劃,就不可能培養出蔡琴、費玉清那樣能積累80甚至100張唱片的歌壇“常青樹”。當大眾短期的注意力被透支,對新生代歌手的審美疲勞便不可避免。
觀眾口味需要引導
呼喚長效“造星”機制的同時,專家也指出,內地流行樂的發展尚屬“初級階段”,唱片市場的受眾也以年輕人為主,欣賞口味較單一,跟風現象也較嚴重。而在歐美,雖然目前主流流行樂類型以嘻哈、說唱等為主,但藍調、鄉村、爵士等音樂類型都有一席之地。是純粹追隨大眾口味,還是不斷引導、培養大眾,也是內地歌手、唱片業人士必須思考的問題。(作者:施晨露 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