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周起,2008年央視春晚導演的競標動員工作已經正式展開。據了解,今年競標程序仍沿襲往年方法,先由臺里將招標任務布置到各部門,由各部門進行動員;有意競標者向文藝中心呈交競標方案。
8月上旬,央視會召開競標會,對所有競爭者的方案進行“閉門”聽政,最后通過無記名投票選出春晚導演的候選者,再歷經廣電總局等一系列程序審查后,預計8月下旬,央視將正式公布2008年春晚的“行政總廚”人選。
競選方案最后會“公用”
春晚導演競標動員通知中,雖然不乏人人機會均等,廣開言路,博采眾長等“煽動”性詞語,但在許多內部人士看來,這門檻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跨過去的,比如在24屆春晚歷史中,從來沒有一個文藝中心以外的人擔任過總導演;沒執導過大型文藝晚會的人也很少能進入春晚導演序列;而2000年以后,春晚的導演年齡基本都在40歲以上,在“穩妥第一”的基礎上,年輕導演參與競標的作用多半在于獻計獻策,但他們很難成為有力的競爭者。
春晚導演競標到底是選什么?選人還是選方案?在多次參與央視春晚策劃工作的電視節目策劃人甲丁看來,兩者都似是而非,人選可能在臺領導的心中早就有數了,“至于方案,這么多年以來,其實候選者最初提出的方案與最后執行的版本之間并沒有太大的關系。如果你被選為今年春晚的導演,那么其他人競選方案中的亮點最后都會被用在補充、完善甚至修改你的方案里,這里不存在版權的問題,落選者的思路和創意可以無償的被借鑒或使用。所以,春晚導演競標與其是選人,還不如說央視通過一種形式倡導更多的人走進春晚這個圈子,以此來搜集關于今年春晚的所有新鮮的創意。”
“內定”候選人也不少
雖然人選可能“內定”,但在央視內部,有“內定”資本的導演仍然不在少數,比如2007年春晚導演8組競爭者中,金越曾經參與是2001年、2003年晚會的語言類節目導演,老導演袁德旺曾是1997年和2004年兩屆晚會的總導演,王炳森也是導演朗昆執導的兩屆晚會的主力干將,“遇到這種情況,要看誰的競標狀態更好。”甲丁說,所謂競標狀態,一個是看最近各個導演執導晚會的質量,另一個則是要看誰的策劃團隊更強。
在2006年春晚總導演的智囊團中,你能看到海軍政治部電視藝術中心主任周振天、著名電視節目策劃人甲丁、朱海、任衛新等一系列大腕的名字,“這些人不是誰都能調得動的”。甲丁說,“所以,你說春晚總導演的作用是什么?他更像一個飯店的行政總廚,他的能力體現在整合團隊集體作戰上,而不是單獨給你設計一個節目。”
用人年齡不突破難創新
春晚既定的一些大原則也是動不得的。比如一臺春晚4個多小時,至少要8到12個語言類節目,相聲時間在8分鐘左右,小品為10-12分鐘,最多的不超過14分鐘。至于小品演員,趙本山、黃宏、郭冬臨、馮鞏領銜的8大金剛一個都不能少。對于歌手的選擇,內地的要求包括:先聽作品后看人;喜慶、熱鬧、易于傳誦;歌頌春天;具有功能性,易于搭配;便于導演承上啟下銜接節目。港臺的要求包括:一年來3個明星;先看人、再看人氣、然后有沒有上過春晚;有原創就給他們原創,沒有原創就從專輯里挑首不太舊的歌;必須用普通話唱。
“如果不能突破用人年齡的限制,今年春晚想要取得突破是很難的。”甲丁說,“一年春晚辦得如何,表面上取決于總導演的能力,實際上取決于央視決策層的魄力。”春晚導演成“大齡化”“春晚總導演的作用很重要,晚會如果不好看,正月初一第一個挨罵的就是導演,但很少有人注意央視決策層的問題。近年春晚太過求穩了,以至于年輕導演很難出頭,”甲丁歷數春晚導演名單說,“1983年到1988年,春晚總導演只有兩位黃一鶴、鄧在軍,兩位都是當年央視綜藝晚會的領頭人,1989年開始,年輕人趙安、郎昆、張小海、張子揚等一批年輕導演的涌現才開創了整個90年代春晚的盛世局面。”甲丁記得,1999年春晚的競標中,當年最熱門的導演是執導了1998年春晚的孟欣,但在競標會上,以劉鐵民、陳雨露為首的《綜藝大觀》7人組異軍突起,在氣勢上竟然生生壓倒了孟欣,“兩組的競選方案不相上下,劉鐵民最后的就是勝在狀態上,那年晚會的總導演創紀錄的出現了4個人。可惜,在那以后,春晚導演的年齡開始走高,你看2000年以后,哪個導演不是40歲以上?”甲丁說,自己并非唯年齡論者,“但歷史證明,藝術家在35歲之前經歷和創造力最豐富,創造的精品也最多,35歲之后,雖然也能通過經驗做出不錯的作品,但這樣的幾率基本已經縮小到了30%。”□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