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來的地震讓所有人記住了四川綿陽的北川中學。當時,兩座校舍垮塌,超過一半師生遇難。
2010年8月17日,中國僑聯援建的新北川中學整體竣工。9月1日,全校師生將告別板房教室,正式搬入新居。參加援建的各方人員,也將從這片奮斗了460多天、牽扯過他們太多思緒的地方撤出。
8月下旬,記者走進新北川中學,近距離觀察了這座“愛心校園”以及那些即將離開或進入的人們。
平實的校園
明朗、安靜、平實,是北川中學總設計師王小工對新校園基調的總結。王小工說:“北川中學受到的關注太多了,但這里應該是個能讓孩子們靜下心讀書的地方。”
于是,225畝土地上,有高樹低枝,有小橋流水,有融于景觀的紀念墻,也有向背后云盤山推展的大片綠地……
13棟單體建筑錯落有致地矗立著,中國水墨畫的黑白灰,是它們的主色調。樓舍外墻上,紅黃藍綠黑5色碎磚拼接而成的彩條或隨性貼補其上,或從樓頂垂下,既不破壞建筑整體的色調,又能擺脫黑白灰的單調,產生色彩跳躍。王小工說,碎磚的5色是當地羌族喜愛的色彩,代表“五彩的夢想”。
不過,形式的理念絕非努力的最終目標。讓援建各方真正花費心力的,是如何保障校舍安全和功能完備。
中國僑聯曾向北川師生發放問卷,征詢新校設計意見。結果,100多份問卷全數收回:有的畫了一扇寬寬的大門,方便再次發生災害時逃生;有的“要心理輔導教室”;還有的寫道“不能有地下室!”,因為地震發生時,有的同學被壓在地下室里沒能跑出來……每一份問卷都是孩子們對過往記憶的總結,也是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盼望。
回憶至此,中國僑聯援建北川中學指揮部總指揮劉奇特別提起一個女孩。“她流著淚說,我希望學校不要倒。”這個女孩在地震中失去了一條腿。
援建方在安全方面進行了大量投入。據劉奇介紹,工程預算大約2億元人民幣,大部分花費在校舍基礎和結構上。建筑樁基深達8米,建材用料講究、嚴格,新北川中學抗震等級達到八級。而孩子們對校舍功能提出的大門要寬、不能有地下室、需要心理輔導室等各項要求,也基本得到了滿足。
中國僑聯主席林軍介紹,中國僑聯正式向海內外華僑華人募款,援建北川中學,已經是在海內外為汶川大地震發起多次捐款之后。一些企業受到金融風暴沖擊,也面臨許多困難。然而,出于對北川學子的同情關切,大家再次慷慨解囊。經過大約1年,中國僑聯就募得海內外善款約2億元人民幣,其中最大筆1500多萬元,最小筆1元。
每一分善款都是一份善良的心意。本著對所有捐助者負責任的態度,工程設計方、施工方、監理方,以及造價控制方,全程把握預算。
王小工說:“北川中學的硬件絕不遜于國內任何一所中學。但是以我專業的經驗來說,這絕不是一個豪華奢侈的學校。我們沒有濫用捐贈者一分錢,因為愛心不能用奢侈表達。”
愛心有好報
一個坐著輪椅的少年對未來校舍的期待是:“我希望多建幾個籃球場……我是不能再打球了,但是我能當裁判……現在球場上打球的那些人,地震前都不是我的對手……”
這段樂觀的訴說聽來悲壯而震撼。參加援建的人們感動于這種堅持和樂觀,更感動于海內外同胞對北川學子的真摯情意。他們在一片新墾的土地上堅持下來,歷經種種困難,用一年多的時間完成了2年半的工作量。撫今追昔,幾乎每個人都是那句話:“難以想象!”
援建指揮部副總指揮王厚增工程師出身,負責項目的技術部分。長期在工地風吹雨淋,王厚增的膚色變得黝黑。回想起當初的艱苦,看上去不擅言辭的王厚增有很多話:“學校這里最早是一片沼澤地和油菜田,水、電、路、通訊,什么都不通,就連建筑材料都沒法運進來……曾經有那么多困難,我都不能想象,真的能在8月17日竣工。”
北川中學是新北川縣城第一個開工,也是第一個交付使用的項目。“慶幸的是,這么大的工程沒發生一起安全事故。我想這是因為愛心會得到好報吧。”王厚增欣慰地笑了。
指揮部里還有個不能不提的年輕人。2008年拿到大學畢業證第三天,他就來到北川。“本來信心萬丈,但是到這兒第一天就想回北京了,還喝醉了。”
楊紫是土生土長的北京80后,從小沒單獨“出過京”,即便偶爾兩三天,也有父母陪伴左右。“當時一下子覺得離家人的距離遠了,特別想家。”
然而,在北川的經歷不僅讓楊紫堅定地留下來,甚至改變了他對社會的看法。
參觀地震遺址,和當地人聊天,看當地人自己拍攝的災區錄像,地震帶來的苦痛立體地呈現在楊紫面前。“于是我想更多地幫助他們。”
楊紫留了下來,負責校園的消防工程和園林綠化。接洽這兩部分的捐助企業讓楊紫感到,世上還是好人多。
“他們(企業)沒和指揮部談什么捐助協議,主要談的就是北川中學。他們從不提什么要求,有了問題盡量自己解決。”楊紫由此認定,這些捐助企業是真心為北川中學做事情。
“沒離開學校前,總是聽說社會上的人都很功利,沒情誼。來到北川我最大的體會就是好人多。這些好人不斷給我補充留下來的信心和動力……有北川這段經歷,我太自豪了!”
自由的留白
和援建者相比,校園的新主人們又是另一種心情。
8月16日小雨蒙蒙,一批為工程竣工典禮彩排的學生來到新校園。
郄遠玉口音重,因為戴著牙套,說起話來有時合不攏嘴。但這不妨礙他自我炫耀一番:“郄這個姓,綿陽獨此一家!”
郄遠玉一直笑瞇瞇的:“新學校里,我最喜歡寢室,比板房睡得舒服。”在板房校舍,孩子們不得不12或14個人擠在一間宿舍里,而新校園的寢室每間住8人,并且有獨立的盥洗盆。
校園里最讓任鑫穎心儀的是那一灣淺淺的云盤河。現在這條不起眼的小水溝到了雨季能漲滿水。“累的時候可以到河邊坐一下。”說到這里,她笑了。
就要升高二的任鑫穎有自己的夢想,說出來時似乎還鼓了一下勇氣:“嗯……我想考中國傳媒大學,以后做文藝編導。我希望干一行自己喜歡的工作。”
就在同一天,一批新招聘的老師也來報到。他們絕大部分是四川本省人。
古麗是德陽人,曾經在廣東工作。“北川中學是一所新建的學校,需要老師,重視新老師的培養和發展,這是我選擇這里的客觀原因。主觀方面,我早就想回家鄉。”古麗將在這里成為政治老師。
宋瓊會成為一名語文老師。她直言學校的名氣吸引她,而她對完成校方制定的一系列上崗要求充滿信心。
看得出,新環境給老師和學生都帶來希望。然而,新環境并不對實現希望做出承諾。并且,外界的持續關注多少也變成了壓力。
“現在北川中學有這么好的條件,老師和學生該怎么做,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教學質量提升慢,家長不答應,社會不答應。大家對北川中學的關注度高,這里和別的重建學校不一樣。”校長劉亞春說。
劉亞春認為,要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隊伍的建設很重要。全校200多名老師,一半是缺乏經驗的年輕教師,而他們正是校方制定一系列指標努力培養的對象。
對于學生,校方決定給予更多自由。“思想的教育是最難的地方。都是小孩子,對于不重要的錯誤,懲罰也沒用。”劉亞春說。
劉亞春說:“我們打算采取班級和個人認養的方式,讓校園里的果木、桌椅乃至燈桿都各有其主。讓學生們通過認養這些物品,增強責任心。”
劉亞春還承認,地震后學生的精神面貌兩極分化。盡管大多數孩子比以前懂事了,也有極少數變得很自私。
援建者們時常與北川師生溝通,理解他們的心境。于是他們特意留下一些“空白”:一些建筑剩下的石料,師生們可以作為裝點,隨意放置;每個班級都在教室外墻上擁有一大塊班級文化展示墻;校舍里設計了大量的開敞空間,置身其間憋悶的心情容易得到疏導;每2間宿舍共用一個陽臺,不設獨立浴室,這樣學生們便不得不共享某些空間,甚至借由摩擦學習溝通;而有關地震紀念的內容,決不直接在校園內出現……
王小工說:“有活力的學校都應該有自己的文化。那些空白就是留給北川師生表達的地方,是他們建設校園文化的機會。我們期待一兩年后,北川中學的文化能夠顯露出來!”(王昭)
參與互動(0) | 【編輯:楊麗】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