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回歸路之四:絲銀之路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四日電 澳門回歸路之四:絲銀之路 中新社記者 盤歸 從一五五三年占據澳門之后,到十七世紀四十年代,葡萄牙人以澳門為基地和中轉站,大力發展貿易,賺取了巨額財富,使澳門成為一個繁榮的國際商港,相關的國際航線由于以絲和白銀為大宗貨品,故有“絲銀之路”之稱。 當時的澳門成為聯結歐、亞和拉丁美洲海上絲路貿易大循環的樞紐,這一循環以澳門為中心,以廣州乃至整個中國大陸,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為腹地,形成了三條國際貿易航線: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澳門,澳門-日本長崎,澳門-菲律賓馬尼拉-墨西哥。 首先開通的是葡萄牙里斯本-印度果阿-澳門航線,葡萄牙人將經廣州轉運到澳門的中國貨品運返歐洲,如絲、絹、麝香、珍珠、象牙制品、細工木器、漆器和陶瓷等,又由歐洲運來毛織品、玻璃制品、葡萄酒、鐘表等,其中以白銀為最大宗,一五八五-一五九一年,經果阿運到澳門的白銀約九十萬兩。 其次開通的是澳門-日本長崎航線。當時明政府鑒于“倭寇禍烈”,嚴禁中日通商,使得澳門葡萄牙商人得以扮演中介角色。每年初夏,葡萄牙商人駕駛大帆船乘西南季風東渡日本,將生絲、綢緞等中國貨品運往長崎,然后待秋季乘東北季風返航澳門,運回日本的白銀、土特產等。 另一條航線是澳門-馬尼拉-墨西哥航線,這是中國與美洲貿易的最早航線。在澳門的葡萄牙商人以及華商,將生絲、綢緞等中國貨運到馬尼拉,然后再由西班牙商人將這些貨物和少量菲律賓產品運到拉美的墨西哥、智利和阿根廷等地,將拉美的豐富白銀運回歐洲,然后再運回澳門,再購買中國的絲貨和其他貨品,從而構成了以中國絲貨和世界各地的白銀為大宗交易的國際海上絲路大循環--“絲銀之路”。 這些國際航線的開通,為西方傳教士東進創造了條件。十六世紀中葉以后,西方傳教士紛紛東來,客觀上推動了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澳門曾是西學東漸和中學西漸的重要橋梁和通道。傳教士在澳門開創的遠東第一所西方式的大學--圣保羅學院,成為遠東漢學家和西學人才的搖籃。利馬竇等傳教士并經澳門進入中國內地進行傳教活動,把西方國家的科學文化如數學、天文學、歷法、地理學、物理學、醫學、建筑學、語言學、哲學、倫理學以至美學和音樂等傳入中國,又將中國的儒家經典和歷史、文學、醫學、工藝和工藝美術傳到歐洲。 澳門經濟的黃金時代維持了不到一個世紀,隨著新競爭對手的興起,葡萄牙殖民帝國開始衰敗,失去了壟斷海上貿易的地位,澳門的對外貿易逐漸衰落,澳門經濟陷入凋敝。(完) |
||
最近更新日期:1999年11月0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