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曾任河南太康知縣的汪笑儂,秉性剛直,被劾罷職,轉而投身戲曲界,終于成為舞臺上的名優。他曾往訪與譚鑫培、孫菊仙并稱梨園后三杰的汪桂芬,告以志愿,桂芬答以“談何容易”。笑儂從此自勵奮發,勤學苦練。下海后易名笑儂,終成名優。他演須生,長期在上海演出。他根據自身的嗓音特點,吸收汪桂芬的唱腔,孫菊仙的唱法,另創新腔,自成一家,世稱“汪派”。他的藝術特點是吐字有力,嗓音蒼勁,善于大段唱工。時清廷腐敗,屈膝媚外,汪氏因出于義憤,自編新戲以抒發感懷,如:《黨人碑》、《博浪椎》、《哭祖廟》、《罵閻羅》、《獻地圖》、《桃花扇》、《瓜種蘭因》等劇,皆有所指而作,深得廣大觀眾贊譽。
戊戍政變時,譚嗣同就義前曾吟“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句,汪笑儂盛贊此詩云:“他自仰天而笑,我卻長歌當哭!”其性格之剛正,于此可見。
汪笑儂姓德,名僢,一名德克津,又作德克金,字仰天,號孝儂。滿族,職為云騎尉,幼肄業于八旗官學,天資穎悟,每屆咸安宮會考,屢列前茅。笑儂性豪邁,善談吐,傲骨天成,視人若無物,見人之詩文,必搖首曰不妥,故人皆呼之為“德不妥”。汪素工詩詞,尤擅回聲反切,移置于戲曲,故音韻無誤。其歌喉韻味深醇,不同凡響,又與孫菊仙結識,切磋琢磨,藝乃大進。笑儂新編之《黨人碑》、《馬前潑水》、《哭祖廟》、《罵閻羅》、《洗耳記》等劇,均為益世道振人心之作,名揚滬濱,人稱之為戲劇改良家,他是足當得起的。
民國七年(1918年)笑儂赴大連演出,因勞累吐血患病,返滬后又因舊癥復發,隨于9月23日卒于滬濱,上海市民聞之莫不惋惜,咸認為戲劇界失一俠伶。
袁世凱死后,其次子寒云蟄居滬上以賣文鬻字為生,曾與汪時相過從。汪氏逝后,袁寒云于津門曾吟《哭笑儂》詩二首,現錄其一:
蕭蕭酸雨撼乾坤,千里青戈涕淚昏。絕代歌詩慚杜甫,平生風義哭劉賁。冰弦無復酬江館,霜劍空余掛墓門。老去鄉關河處是,天南應有未歸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