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寫了上一個甲子年溥儀被趕出皇宮去醇王府的舊聞,因想到乃父醇親王載灃的一些事。
在清朝后期,兩代醇親王都是父以子貴。第一代醇親王奕環,由于次子載湉繼同治之后為帝(光緒),得享“世襲罔替”的殊遇。第二代醇親王載灃,由于長子溥儀繼光緒之后以幼齡繼帝位(宣統),遂作了監國攝政王,入理朝政。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光緒病逝,3歲的溥儀受命進宮繼位。慈禧繼之逝世,這位年幼的新主,由其父——新受命的監國攝政王載灃扶護著舉行登基大典。載灃側身跪著,雙手扶住溥儀坐上太和殿的寶座,接受百官朝賀。3歲的小皇帝坐不住,哭喊不止,連喊“我要回家!”載灃連連哄勸說:“快完了,別哭!”這話果真應驗,溥儀做了3年皇帝就“完了”,辛亥革命推倒清王朝,宣統“回家”了。
后來,攝政王遇刺,雖未被害,卻給刺客汪兆銘揚了名。
1910年(宣統二年),革命黨人汪兆銘、黃復生和羅世勛合謀暗殺攝政王。黃、羅二人于2月21日傍晚,把裝有炸藥的鐵罐埋在載灃上朝必經之路的甘水橋下,被禁衛軍官警發現,當場將二人逮捕,并將未赴現場的汪兆銘也逮捕起來。因有民政部尚書肅親王善耆的庇護,為之奔走說項,這個暗殺未遂案得到從寬處理,三個犯人次年即獲特赦出獄。汪兆銘由此出了名,后來被袁世凱攬了去,在辛亥革命后南北議和時為袁效力不少。
載灃作了攝政王,面對革命黨人在各地起義的風暴,耳邊是宮內外要求立憲的呼聲,身旁還有宗室權貴的明爭暗斗。他無力解決朝廷積弊,只痛恨軍機大臣袁世凱,因為他怕有袁在,他的攝政大權就難于行使,又記恨戊戌政變袁陷害光緒之仇,所以罷黜了袁世凱,令他回河南原籍。但權詐多謀的袁世凱,恃有北洋新軍的支持和朝內已培植的黨羽呼應,他雖下野,卻包藏禍心,伺機而動。武昌起義的警報到了北京,袁黨親信乘載灃驚魂未定,手足失措之機,群起推舉起用袁世凱,載灃無法,只得應允。袁回北京出任內閣總理大臣,即以隆裕皇太后的名義免去載灃攝政王的官職。這以后,袁世凱得心應手,先借革命黨人的力量逼迫清帝退位,后借清皇室名義給革命黨人以壓力,撈取南北議和后的大總統職位。
載灃在醇王府住了10多年。1928年到1939年遷居天津,在舊英租界和日租界都住過。1939年天津大水災,8月又回到北京醇王府,據悉于1951年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