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者,北謂扁鵲,南稱孫思邈。四川中醫藥界及民眾對唐代偉大醫藥家孫思邈極為推崇,向有舉行藥王會的慶祀之俗。
據說四川新都藥王廟建于清代乾隆30年(1765年)。廟宇占地10畝,有正殿兩幢、經樓一座;修竹扶疏,古柏掩映,環境肅穆幽雅。最令人驚贊者,前殿正中,藥王金身7尺,坐虎針龍,風范宛在,栩栩如生。殿前高懸“龍虎院”金匾,殿柱刻有楹聯一付,曰:“龍因目疾離滄海,虎為牙痛出杏林。”
按照建廟以來的老規矩,每年農歷4月18日開幕,歷時7天。其間四川各地的著名中醫、藥行大賈、名流士紳,或乘車船,或坐滑桿,雜沓而至。加上本邑趕會的人流,使偌大一個場鎮變成人山人海。
在藥王盛會上,許多病竟相向醫生們簪花掛紅,上香放炮,有此還贈送匾額彩帳。上邊題贊因醫生科別而異,內科多是“金鑒遺風”、“和緩高風”、“指下生春”等;外科則是“華佗再現”、“是乃仁術”等;婦科是“女科圣手”、“婦科獨步”等;兒科是“如保赤子”等;眼科是“瞽目重明”等;針灸科是“十分火候”、“萬病一針”等。對醫術全面,聲望很高,不計報酬的醫生,多分別奉貽“良醫良相”、“醫德長河”、“濟世救人”、“藥王復生”之類的頌詞。此外,場鎮上各家各戶都要恭請文墨先生作“藥對”,貼于門楹之上。諸如譏喻人情事故者:“人參在世為官桂,厚樸傳家要細辛”;描寫化妝美容者:“青黛畫眉紅粉涂頰,金釵壓發新絳點唇”;形容武將英姿者:“大將軍騎海馬身披山甲,小紅娘坐河車頭戴銀花”;醫師寓所題:“手段能醫國,丹砂可救民”;藥店門首題:“論色彩盡是土里土氣毫不惹人眼目,言品格都將赴湯蹈火慷慨為民捐驅”。
在洋洋大觀的“藥對”之中,傳說有一位綽號叫“爛肚皮”的前清老童生,在藥王廟前貼出兩封“藥名信”,話一對離別夫妻的相思之情。女信曰:
“檳榔一去,已過半夏,豈不當歸耶?誰便君子,效寄生纏繞它枝,令故園芍花無主矣。妾仰觀天南星,下視忍冬藤,盼不見白芷書,茹不盡黃連苦!古詩云:
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結雨中愁。奈何!奈何!”
男信答曰:“紅娘子一別,桂枝香已凋謝矣!幾思菊花茂盛,欲歸紫苑,奈常山路遠,滑石難行,姑待從榕耳!卿勿使急性子,罵我日蒼耳子。明春紅花開時,吾與馬勃、杜仲結伴還鄉,至時有金銀相贈也。”
如此相思書札,情真意切,納以二十四味中藥名,妙趣天成,給古老的藥王盛會增添了一點羅曼色彩。在萬頭攢動的圍觀者之中,蜀中著名大學問家、“五老七賢”之一劉豫波先生不禁驚贊道:“有才氣,編得好!”此刻,偏逢老童生站在劉豫老旁邊。這位迂儒親耳聽到大學問家贊賞他的才華,心里不勝榮耀。臉上頓時泛起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