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頤和園的匠師們實在是胸中有經綸、有位名叫邱壑的藝術家,把中國園林設計中“借景”的法則,利用到極為美妙的程度。他們挖掘昆明湖西面深水帶的泥,堆成西面的堤,在堤中間陸陸續續修了六座不同風格的橋,使堤與水面,橋與堤,又和背面的玉泉山,玉泉山的塔成為一條風景線,在人的感覺當中,好象西面的玉泉山就在園內,或者說就在堤的西面,穿過橋洞就到了,這就是“借景”的妙處。
從昆明湖往西望去,本來就是起伏的顏色深淺不同的燕山山脈的群山,包括西山和香山等等在內,但這些山和萬壽山離得都很遠,在氣勢上連不起來,而在萬壽山和這群山中間恰巧有一座小小的玉泉山,山頂又有一座挺拔的寶塔,這樣正好起一紐帶作用,把萬壽山和西山、香山等都連系在一起了,所以這個“借景”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只是一個點綴,而且是整個風景線的一個組成部分。萬壽山之可貴,就在于它得天獨厚,不但有西山秀色,可以作它的錦繡屏障,而且有秀麗的玉泉山,可以作它的朝夕情侶,這樣就更成就了它的美了。
林琴南在《游頤和園記》的散文中,有一小段記從昆明湖東南向西眺望所見的景色:“登繡漪橋西望玉帶橋,穹然高起,于湖西前后二橋,其上皆有亭,隱隱然均不能至,而西北望玉泉之山,微見樓殿數疊,出萬樹上。”昆明湖西面長堤、玉帶橋、鏡橋、石橋等等是很少人走到的,不論是在龍王廟岸上看,或者在昆明湖劃船時在船上看,都有一種“隱隱然均不能至”的感覺,至于玉泉山,則更是有這種感覺了。
北京明、清時所修宮廷苑囿,不少是依照江南的風景名勝。昆明湖西部的設計,很顯然是完全依照西湖蘇堤、白堤的風景情調,如果劃條小船,劃到龍王廟西北一點水面上,向西望去,則很象在杭州西湖中,望清波門外昭慶寺門前到斷橋的那一段堤痕,玉泉山正像初陽臺,玉泉山的塔如同保俶塔,情趣十分近似。
主編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