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城有個智化寺,紅墻黑瓦的院落里,時常傳出鑼鼓笙樂,小孩兒常跑去看熱鬧。在寺院的空場,十幾個小和尚端坐在極窄的板凳上,跟著老和尚學吹笙、管、笛,學擊鑼、鼓、鐃、他們一練就是四五個小時。住在智化寺附近的市民管這叫“京吹”,而把其他寺廟的音樂叫“邪吹”,這是為什么?后來才知道些其中的原委。
智化寺是明代太監王振營建的家廟,明英宗賜名“報恩智化寺”。據史書記載,王振營任司禮太監,勢傾朝野,飛揚跋扈,不可一世。所以他的家廟——智化寺成為當時京城中最著名的禪宗寺院之一。
智化增規模宏大,座北朝南,前后六進,分中、西、東三路,以中路建筑最為堂皇,全盛時期占地面積約兩萬平方米,各種房屋二百余間。
中部的建筑又分為三部分,南部以智化門智化殿為主,形成兩個院子;中部的如來殿是全寺的最高建筑,后部以大悲堂和萬法堂為主,組成兩個院落,其中尤以前、中院的建筑最為精美。
智化寺不僅以“窮極土木”稱著于京,還因王振將宮廷古樂移入此寺,而遠近聞名。
智化寺的音樂以管樂為主,據考,其樂器如十七簧笙、九孔管;詞曲牌如“梅花”,“獻仙音”;宮調如皆止調(6E調),月調(C調)皆承唐宋之風。從殘存的康熙三十三年十五代藝僧永乾手抄的《音樂腔譜》看,它是唐宋燕樂的余緒,由于歷代藝僧奉其為神圣,嚴格堅持口授秘傳,不敢也不允許有絲毫更改,使其歷經數百年仍保持原有風貌,并留有北宋鼓吹教坊的遺制,成為清代京城寺院管樂的主要源泉。故清末民初的音樂界把智化寺的音樂稱為“京音樂”。
據聞,智化寺的音樂于1987年初曾應邀赴德、法、瑞士等國演出。
主編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