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語又叫“春謎”,又叫“燈謎”,又叫“燈虎”,又叫“文虎”,又叫“悶悶兒”,又叫“謎謎子”,又叫……又叫什么,我不知道了。查查書,據說又叫“隱語”,又叫“瘦詞”,又謂之“離合體”等等。一個小玩藝,居然有這么許多名稱,你說好玩不好玩?這難道不是人們的智慧結晶嗎?這難道不也是神州文化海洋之一滴嗎?絕不能以小道視之,把它排除在文化藝苑范疇之外。
下面我先把這些名稱稍作解釋:其曰“春”、曰“燈”者,因為它是春初元宵前后看燈時的玩藝。《紅樓夢》元春在元宵省親之后,派太監從宮里送出謎語來給寶玉等人猜,不就是粘在一個小紗宮燈上的嗎?為什么一定要粘在宮燈上,而不裝在一個信封里呢?因為猜謎的游戲,照例是燈節看燈時的趣事,所以要粘在燈上,后來賈母主持燈謎雅會,也特地作了一架“燈屏”。不只《紅樓夢》寫到這事,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里也寫到這事,大致是說元宵之夜在宣武門外胡同中看一些人家大門口燈籠上貼的燈謎,評論哪一個作得好,哪一個作得不好,書中還記錄了不少有趣的燈謎,可惜手頭無書,不能抄幾則以饗讀者。有興趣的人,不妨去查一下原書。
北京舊時特別講究元宵猜謎語,小說中所反映的都是當時的社會風尚。康熙時柴桑《燕京雜記》云:
上元設燈謎,猜中以物酬之,俗謂之“打燈虎”。
謎語甚典博,上自經文,下及詞曲,非學問淵深者弗中。
這段引文就說到第二名稱,沾一個“虎”字,猜謎語說成“打燈虎”,多么可怕呢?這是把猜謎語得到“猜頭”(即贈品)和打獵的獵獲物等同起來,而且認為很難得到,像打獵得到老虎一樣難,所以稱之為“燈虎”、“打燈虎”等等。
又因其是文人游戲,要根據文思才情來編、來猜,是舊式書房中塾師和學生最喜歡玩的玩藝,所以又稱之為“文虎”、“雅謎”。所得贈品,正如《紅樓夢》中所寫,也都是紙筆墨硯等文墨用品,得不傷雅,取不傷廉,同一般賭博性的得彩不一樣。自然也如俗語所說:“秀才人情紙半張”一樣,受到人們的善意嘲笑。《光緒都門紀略》燈虎詩云:
幾處商燈掛粉墻,
人人癡立暗思量。
秀才風味真堪笑,
贈彩無非紙半張。
這就是嘲笑猜燈謎的窮秀才呆像的,其實寫這詩的又何嘗是達官貴人呢?也同窮秀才差不多吧。正因如此,所以寫來有如自祝,人讀后別有一番滋味。
但是謎語有雅俗之分,如蔡中郎書曹娥碑陰八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楊修解作“絕妙好辭”四字。《三國演義》據此寫了一段很好的故事,說曹操都一下子猜不透,可見其多么深奧了。實際這也是一個謎語,不過是文人學者的比較深的雅謎。至于“花房子,紅幕子,里頭住個白胖子。”猜作“落花生”,那便是文人學士認為的“俗謎”,而是孩子們所喜歡的“猜個謎兒,破個悶兒”的“悶悶兒”和“謎謎子”了。前者是北京兒童的嬌言乘語,后者便是江南小兒女的俏俏話了。寫文章常恨不能表現聲音,如果報紙、書籍隨著文字能顯示聲音,那“悶悶兒”和“謎謎子”的嬌嫩聲調多么能感染讀者呢?可惜現在尚不能。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人們一打開報紙和書本,隨著閱讀,便會有聲音從字里行間傳出來。到那天。盲人也可隨意閱讀任何報刊和書籍了。
至于把謎語叫作“隱語”、“瘦詞”等等,那就更早了。當然,應該翻過來說:把“隱語”、“瘦詞”叫作謎語才對,因為謎語是在三國曹魏時才出現的名詞。東漢末楊修所猜中的“絕妙好辭”,當時還叫“離合體”(這很像一個現代自然科學名稱,如半導體、結晶體等),叫“隱語”。孔融曾將“魯國孔融文舉”6字,用隱語寫成四言詩一篇,共24句,每4句離合一字。如以“魯”字作謎底。其謎面4句云:
漁父屈節,水潛匿方,
與時進止,出寺馳張。
簡言之,即“漁”字去水,“時”字去寺,合成魯字。而詩句內意義,又是屈原、孔子作比,表現了他的志向,因《漁父》是《楚辭》篇名,又是屈原放逐之后所寫,有“屈節”、“隱潛”之意。而孔子稱作“圣之時者也”,時去寺余“日”字,則不能成為“時者”,進止之際,頗費周張了。這種謎語寫來太難了,不但要有學識,而且要有才;孔融為建安七子之一,真是名不虛傳。但孔融、曹操時,還沒有“謎語”的說法。可能民間早有了,只是文獻中沒有記載。直到劉勰《文心雕龍》中才記云:“魏代以來,君子嘲隱化為謎語。謎者,廻互相詞,使昏迷也。”
自此以后,謎語就變成為非常有趣的語言藝術。在南北朝之際,十分風行,所謂“清談侶晉人足矣”,南朝人物,本來是最善于辭令的,加上謎語,更可以解頤了。史書中有關記載很多,現舉一例:
咸陽王司馬禧敗逃,讓從官龍武作一謎解憂。龍武為作“箸”謎道:“眠則同眠,起則同起,貪如豺狼,贓不入已。”“箸”就是筷子,現在溫州方言還叫箸,這樣的筷子謎語,雖至今天,不是仍然很生動嗎?
歷史上流傳下來的好謎語是非常多的,有的知道作者,有的不知道作者,《紅樓夢》寫賈寶玉作的謎語: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
象憂亦憂,象喜亦喜。
賈政大叫:“有趣有趣”,卻沒有寫作者的姓名,后來問了,才知道是寶玉的。但書中并未明寫是寶玉編的,而是讀者認為是寶玉編的,實際也就是曹雪芹創作的。然而事實上卻不是,雪芹所寫,而是另有出處的。明末崇禎時,吳縣貢生馮夢龍,署名“墨憨齋主人”,曾編輯一本《黃山謎》,內中即收了這一則謎語;可見這則謎語早在明末已在社會上流傳。曹雪芹寫《紅樓夢》時因其富有情趣及暗示鏡花水月之意,遂借為寶玉的謎語了。至于它原作者是誰,可能早已無法考證了。
在明代以前,還沒有專門記載謎語的書,一些著名謎語,散見于史書、詩話、筆記中,有些成為流傳十分廣泛的趣謎。如:“目字加兩點,不作貝字猜;貝字欠兩點,不作目字猜。”謎底是“賀”、“資”二字。又如:“四個口,盡皆方,加十字,在中央。”謎底是“圖”字。以上二謎均載于宋人《錢氏私志》中。又如:“一人立,三人坐,兩人小,兩人大,其中更有一二口,教我如何過。”謎底是“儉”字。系見于宋人洪巽《旸谷漫錄》。
以上這些字謎,廣泛流傳在愛謎語者的口頭傳說中,自已猜完了,又說給別人聽,大家都感到很有興味。明代出現了專門記載謎語的,如《謎社便覽》、《千文虎》等等。收集了大量前人謎語,不過這種書現在很難見到了。謎語除北京人喜歡,全國各地也都很流行。清人《在園雜志》記云:“燈謎本游戲小道,不過適興而成。京師、淮揚,于上元燈棚,用紙條懸謎,名曰打燈虎。”
這是除北京而外,說到揚州。其實還有蘇州也很盛行,前引馮夢龍《黃山謎》,就收了不少蘇州吳語謎,十分有趣。舉兩個例子:“絲雖長,濕哩搓弗得個線;經雖密,乾子織弗得個絹。”“板板六十四,一生有正經,說嘴又說臉,眼里看弗得個灰塵。”前一謎底是“雨”,后一是“板刷”,全是方言文學,天籟體的作品。這種謎語,只能用吳語讀才有情趣,一讀普通音,便索然無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