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意懇切,曲調悠揚的蒙古族民歌“敖包相會”可謂家喻戶曉,童叟皆知。不論是聽著它或是唱起它,總能把人的思緒帶到遼闊無邊的大草原上,想象著鐘情的男女正騎著駿馬到敖包去幽會。許多人都以為敖包一定是專門接待情人們會面的蒙古包,是處美麗幽靜,富于浪漫情調的地方。
其實,敖包并不是蒙古包。敖包又叫“腦包”,是蒙古語“堆子”的意思。內蒙古的草原廣闊無垠,四面望去,天蒼蒼,野茫茫,天地相連,無山無河為記,牧民們?yōu)楸婷鞣轿缓徒缦薇阍诿C5牟菰蠅臼癁橛洠^之敖包。以后年復一年,敖包逐漸演變成了祭祀山神、路神的場所。
敖包有用石頭壘起的,也有用柳條圍建的,內蒙古處處都有;富裕人家還有自設的“家腦包”。各地區(qū)敖包的形成大體一樣,即在草原的高丘上堆積石頭為臺,臺基分大、中、小三層,重疊成圓錐形。其數目各地不等,有的單獨一個敖包,有的是“敖包群”。敖包群有的并列,也有的呈放射狀;中間大的為主體敖包,上面插有掛經旗的桿子,各小敖包上都插著樹枝,祭祀時在樹枝上掛上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
每年夏季,水草豐茂,牛羊肥壯,牧民們要舉行祭敖包活動。祭祀儀式十分隆重、嚴肅、熱烈,幾十里遠的牧民都要坐著勒勒車或騎著高頭大馬,捧著祭品趕來。在有條件的地方,還請活佛和喇嘛,穿起法衣,戴上法帽,擺成陣勢,焚香祝禱,誦經念咒。當活佛發(fā)出祭祀開始的經令時,法號奏出深粗獷的音調,眾喇嘛和牧民民雙手合十于胸前,虔誠地念祀為祭。最后,參加祭祀的人都要圍繞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兩旺。
禮儀結束后,是蒙古人喜愛的賽馬、摔跤、射箭活動,又叫“男人三種玩”。到了晚上,夜霧似輕紗飄蕩在草原上,人們圍坐一起開懷暢飲,品著奶茶,吃著牛羊肉,老年人拉起馬頭琴;青年男女則避開人群,溜到草叢中,談情說愛,傾訴衷腸,相約來年。這就是所謂“敖包相會”。
這些都是早年時候的情形了。據說現在祭敖包被豐富多彩的“那達慕”大會(即交易會)代替了。年輕人談情說愛也不必一年一度相會敖包。但敖包在草原上仍隨處可見,也經常有人為之添石祭拜,不過這多是慕名而來的游人和外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