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提吃香菇時,聽老輩人講過香菇的故事。說是800余年前,在浙江的龍泉、慶元、景寧三縣毗鄰之地,有一名靈官者,購下一大片山,砍倒樹木,任憑風吹雨打,待其霉爛。結果,樹上長出了香菇。采之蒸熟,鮮、香并絕。村人聞訊,紛紛前往仿學。自此,這一事即有了以“栽培香菇為業的菇民”。他們尊靈官為“五顯靈官”或“五顯大帝”;為志其功德,捐資募建了“五顯大帝”廟宇。
傳說終究是傳說,其實,據記載,早在公元前239年著的《呂氏春秋》里,即有,“味之美者,越駱之菌”,“菌”即是指香菇。清代黃官繡在《本草求真》中,奉香菇為“食中佳品”。載錄明代史事的一些古書記載:明朝奠都金陵時,遇天大旱,國府清貧,明太祖朱元璋苦對素食,無下箸之欲;其時,祖籍吳越的國師劉伯溫獻上龍慶景香菇,朱元璋“食之甚喜,令每歲必備若干”。香菇遂被列入宮庭菜譜,名聲大震。
關于香菇之做法,近年出版的《中國菜譜》,介紹了取鮮菇或干菇若干,伴以雞脯肉、筍塊、雪里紅等配料,調制成“色調清雅大方,吃來軟嫩純鮮”的“燒香菇托”和“香菇肉餅”;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食用菌》,則倡導取鮮香菇八個,切碎,拌以檸檬汁液、大蒜泥、芥末,橄欖油及少量鹽、黑胡麻等佐料,最后撒上少許色拉生菜和荷蘭芹碎片的制法,謂之“香菇雞球”或“香菇爪炒牛肉”或“香菇色拉”,具有西餐風味。還有“原汁菇湯”,其做法甚為簡便:取干菇若干,用冷水洗凈,再浸入冷水約半小時,使其吸水漲大如鮮;浸到十五分許,放入少許精鹽;待水燒沸,倒浸漲浸咸的香菇入鍋,煮三分鐘,加入少量山粉;盛起時再加入少許豬油、蔥花;食之,菇湯如同加了特殊香料,令人胃口大開。
香菇不但可做美味佳肴,而且還有奇妙的藥用價值。明吳瑞的《日用本草》說,香菇能“益氣不饑,治風破血”;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視香菇有“味甘和平,大能益味助食,及理小便不禁”之奇效。
據近年醫學、醫藥界研究,香菇含蛋白量之高,脂肪成分之低,可與雞蛋媲美;內中維生素含量之多,連向以含維生素多而著稱的西紅柿、馬鈴薯、胡蘿卜和菠菜等,亦比之不及。據一位日本國醫學博士石田名香雄聲稱,香菇中分離出的抗病毒物質,將可能成為消滅癌癥的“核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