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到內地旅行,回來贈我一對北京景泰藍花瓶。十分渾厚持重,古樸典雅,真是百看不厭。
記得四十年代居京時,一個偶然機會,我曾見到過元代至正年間的景泰藍產品,以為是最早的了。但究竟創始于何年代,至今尚未查到可信資料。據說這種工藝技術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時,從西亞、阿拉伯一帶傳進中國的,先是在云南地區流行,后來才傳到北京。
景泰藍又稱琺瑯,它是用細扁銅絲做線條,在銅制的胎形是捏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五彩琺瑯點填在捏好的花紋內,經燒制,磨平、鍍金而成,一般在器皿底部都鑿刻有當朝皇帝的年號,如“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景泰年制”。明宣德時期的景泰藍,風格自然豪放,制品以仿青銅器的罇、觚、爐為多,這些均屬宮廷寺廟的祭器。到景泰年間應該說有重大突破,達到一個高峰時期。它繼承、發揚了宣德時期的精華,又創造了新的水平。其造形愈加端莊富麗,胎骨厚重,絲工粗獷有力,紋樣豐富大方,內容常有纏枝蓮,饕餮紋,此外還有花、鳥、果實等等;釉質優美沉著,堅實濃郁。因大量以藍釉作底,形成了景泰藍,一直沿用至今,為國內外所共認。
其實到清代乾隆時期,景泰藍又進入了一個輝煌階段,不僅產量多,規模大,而且品種多,技術精細;在工藝材料上也進行了一些改革,不再使用青銅作原料,而采用延展性能較強之純銅作原料,應用了新的打胎、拔絲技術,因此胎骨比明代制品勻實、周正,造型多變,銅絲細薄均勻,使捏出的絲流暢委婉,紋樣也顯得靈活精巧。制品實用范圍更為擴大,除大量制作宮廷寺廟祭禮法器外,帝王后妃們活動的大殿、寢宮內,景泰藍制品比比皆是。制品種類增添有圍屏、屏風、桌椅、床、枕頭、茶幾、鼻煙壺、筷子等實用物,并開始在建筑的門、板壁上作裝飾。其技藝又提高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