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廓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首描繪中國江南春景的唐代名詩里提到了“酒旗”二字,“酒旗”究竟是什么東西呢?它就是中國古代酒店的招牌,也叫“招旗”,又名“望子”,俗名“幌子”,是中國最古老的廣告物。
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宋國有個賣酒的攤販,仿效統兵作戰的將帥,把一面旗子高懸起來,四面八方的酒客望風而來,由此可以招攬許多生意。當時著名的大思想家韓非把此事記述在他的著作《韓非子》里,說:“宋人有沽酒者……懸幟甚高”云云。所以,后世人稱:“酒市有旗,始見于此。”
古詩中有“一條青旗舞寒風”的句子,這說明“酒旗”最初是用一塊青布制做的。到唐朝,有人便出了新花樣,在“酒旗”上繡一個“酒”字,間或用多種顏色的布做成。
“碧疏玲瓏含春風,銀題彩幟邀上客。”詩人韋應物的這首題為《酒肆行》的詩句里,表明了當時的酒旗不僅發展為彩色的,而且用銀色的絲線繡制,甚是漂亮美觀,精巧奪目。
唐代以后,人們在酒旗上綴圖案,繡店名,甚至出現詩句成語,可謂花樣翻新。宋朝羅愿的詩有“君不見,菊潭之不飲為仙,酒旗五星空在天”,說明酒旗上繡了五星的點綴花樣。著名畫卷《清明上河圖》中的汴京(今開封)酒樓掛旗為“孫羊店”。而成書于明代的施耐庵所寫的《水滸》里的幾處描寫,如:第二十三回記敘武松回家途經景陽岡山腳下的酒店門前,看見挑著一面“招旗”,上寫“三碗不過岡”五個字,顯然帶有標榜酒醇力大的宣傳色彩;又如蔣門神的店旗上繡著“河陽風月”四個字,都可以說明酒旗的發展情況了。
過去,北京的大街小巷,無論什么店鋪,都有幌子;顧客遠遠一望就知道這家店鋪是賣什么的。無論糕點鋪、茶葉鋪、切面鋪、藥鋪、帽店、鞋鋪、當鋪、醬園、油鹽店……都有各自不同的幌子。幌子不一定都是像酒旗那樣的布旗,如:當年北京地安門外有一家醬菜園“寶瑞興”,便懸掛一個金黃色的大葫蘆為標記,市民俗呼這家醬園為“大葫蘆寶瑞興”。再如:北京白塔寺有一家賣茶湯、藉粉、油炒面的李姓攤販,綽號叫“茶湯李”,以寶物——沖茶湯的大銅壺為記,閃光明亮的大銅壺便是幌子。近代,理發店門前的紅,白,藍三色的電動旋轉筒,是從歐州傳入中國的,可算是幌子中的舶來品了吧。